细十番 六百岁民间古乐发“新声”

2023-05-28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在东北地区,民间有一句顺口溜:“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足见当地人对传统艺术热爱之深。

同样,在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的千年古镇楼塔,也有一句俗语,叫作:“宁弃三顿餐,不舍细十番”,可见人们对这项600多岁民间艺术的痴情。

在山乡楼塔,民间一直就流传着这样一支民间乐曲,其属江南丝竹,曲名叫《细十番》。每逢过年过节前后,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就会从远处听到一阵阵悦耳的丝弦乐声,这就是楼塔民间艺人演奏“十番”乐曲。

1998年,千年古镇楼塔凭借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荣膺我省首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楼塔“细十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同年,楼塔镇被国务院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当年获此称号的,全省仅7个,萧山独此一家。楼塔能将荣誉揽入怀中,主要“功臣”是“细十番”。

“十番”原为民间歌颂大禹治水功德的乐曲,后成为宫廷音乐,有粗十番、细十番、花十番之分,以工尺谱记录,以口传身教方式传承。楼塔细十番因为出自宫廷,其演奏的三个曲牌被当地奉为“圣音”。

上世纪80年代,萧山文化馆的老师根据录音资料,结合楼塔传承的“细十番”工尺谱,以简谱形式记录整理。细十番这样的古音,就像是散落在萧山民间的珍珠,瑰丽而圣洁,虽然多年来已经从楼塔山乡走向世界,为更多人周知,但面对不断更迭的时代审美,细十番这样的古音还需要不断发出新声,以迎合更多人。

“细十番教授”为古乐谱新曲

5月11日,楼塔细十番又一次被外地邀请演出了。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楼塔细十番名扬内外,来自各地的邀请很多,有时候太多太频就不得不婉拒一些。但这次不一样,楼塔细十番队伍浩浩荡荡,欣然赴约前去泰顺表演,就连年过80岁的老会长楼正寿也坚决同行。

为什么泰顺之行,会如此郑重其事呢?

原来,他们是去“感恩”的。

因为这次活动是为隆重纪念世界名曲、泰顺县歌《采茶舞曲》创作65周年,深情缅怀著名人民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周大风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举行“百年大风”暨《采茶舞曲》创作65周年纪念活动。

此次参观纪念活动,是楼塔细十番与大风先生跨越时空的再次相会,是泰顺、楼塔两地文化的交融。会上,器乐合奏《三六》、器乐合奏《一套三曲》、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京胡独奏《夜深沉》、器乐吹打乐合奏《上马骄》,一场场精彩的细十番演奏轮番上场,为在场所有人奉上一场视觉与听觉的饕餮盛宴,让大家充分感受国家级非遗的魅力。

“周大风先生生前对楼塔细十番情有独钟,多次来楼塔采风讲学,我们楼塔细十番协会对大风先生十分崇敬和感佩。”楼正寿说周大风先生为细十番这个古音添新声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

而周大风为细十番改编的就是《采茶舞曲》,也是他当年的成名曲目。

据回忆,1958年的春天,时任浙江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的周大风,走进了浙南山区泰顺县东溪乡,为创作一部到北京参加全国汇演的现代戏苦思冥想。当看到眼前感人的劳动场景,触景生情的他突然来了灵感,夜深人静之时,周大风创作出了著名的《采茶舞曲》,反映了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水稻生产的欢乐情绪。

“也许是楼塔的山乡背景,让周大风先生对楼塔情有独钟。”早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专程到楼塔采录《细十番》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也对海内外广播出了这一优美的乐曲。周大风先生就专程赶来欣赏《细十番》,并提出宝贵意见。

之后,周大风先生多次前往楼塔采风讲学,亲自传授技艺,并把《采茶舞曲》进行改编,让楼塔细十番艺人演出,如今成了当代细十番主打曲目。

提起周大风,楼塔老艺人都夸赞他是“细十番教授”。正是在周大风先生的谆谆教导和悉心帮助下,细十番古乐才勇敢地突破了自我,在山乡发出了“新声”。

现代音乐模式融入细十番表演舞台

现在,每逢重大节日,由几十多名当地民间艺人组成的乐队,便会义务为人们演奏“细十番”乐曲。如果哪次逢年过节赶上民间艺人外出演出,没听到“细十番”,人们就会觉得缺点什么。

“细十番”已成为楼塔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在萧山区第五届民族器乐大赛决赛上,楼塔细十番协会吹打乐队凭借楼塔创作出来的经典吹打曲牌《辕门吹》《上马骄》联奏,从38组决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喜获金奖。

作为楼塔传统文化,楼塔细十番的传统魅力经久不衰,获奖无数。为更好地传承发扬这一传统文化,楼塔镇组织民间艺人成立楼塔细十番协会,目前该协会共有成员200人左右,均是楼塔民间乐手翘楚。

因成员的年龄、艺龄有所差异,楼塔细十番协会将协会成员分为元老队、综合队、传承队、吹打乐队等四支队伍,分别负责不同演出类型。其中“元老队”由年老一辈艺人组成,主要负责重大活动表演,是协会的“灵魂”担当,代表着楼塔细十番的本心与坚守。

为了传承和解码细十番的文化基因,演出之余,“元老队”艺人们总是反复排练。为了一个音符的定调,一众人可以讨论很久。

综合队是对外交流的“主力军”,由20多名成员组成。而“老中青少”四代同台演出,则是楼塔细十番的“门面”担当。

传承队主要由年轻学员组成,其肩负着培训传承人的重要使命。传统文化既要传承保护,更需创新发展。细十番协会会长楼刚说,楼塔细十番要引发现代人的情感共鸣,必须紧跟时代脚步。现在,楼塔细十番协会排练演奏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的祖国》等流行曲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

协会还搭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平台,通过“填词演唱”“伴舞表演”等,将现代音乐模式融入楼塔细十番表演舞台,推动传统文化散发新时代的活力与热情。

楼塔细十番还计划联合各地十番音乐协会,组成全国十番音乐联盟,聚各地十番力量拧成一股强大的传统十番音乐合力,提升十番音乐的影响力,并以此为契机角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吹打乐队是楼塔细十番重点发展的“名片”乐队。相较于丝竹乐器演奏的“细十番”(又称“文十番”),以传统曲牌锣鼓为演奏方式的吹打乐队展现的“武十番”,更有一番豪迈壮阔的气势。萧山区民族器乐大赛喜提金奖的《上马骄》《辕门吹》等,就是吹打乐队的经典曲目。

目前,楼塔细十番正在积极收集传统曲牌锣鼓的相关史料,已经以楼塔“武十番”的名目进行二次申遗,并获得了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将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为孩子重配细十番节奏

楼塔细十番涉及10余种乐器,绵延六百余年。而楼塔仅用三年时间,让细十番完成了从市级非遗到国家级非遗的“三连跳”,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细十番一道,共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其为楼塔的“镇宝”,一点不为过。

而谈到楼塔细十番传承人的问题,该协会会长楼刚显得有些“着急”:当前协会成员的年龄普遍偏高,处于20岁至30岁的年轻一辈寥寥无几。一旦当前成员因身体等方面原因无法参演,楼塔细十番演奏极有可能处于无人能演、无人可演的尴尬局面。

为了更好地传承细十番,10多年前,楼塔镇中心小学就已经把细十番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尝试让小学生接触、学习、演奏细十番。为细十番种下“梦想远行”种子。楼塔细十番协会前会长楼正寿说,楼塔细十番的传承与发展仍需社会各界的支持。

当楼塔镇小将细十番纳入教学体系时,楼正寿显得异常高兴:要知道,弹奏细十番,是一件相当枯燥的事。充满古韵且又枯燥的细十番如何能真正走进小学生,对于他来说,甚至比解一道“巴赫难题”要难得多。

楼塔镇小音乐老师项虹,是楼塔细十番民乐队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年纪最轻的“古筝手”。在她任教的17年的细十番记忆里,其实就做了一件事,就是用多元的形式,让枯燥的细十番变得活泼起来。

“我们需要能让学生适应的细十番,说直白点,就是根据小孩子的特点,重新编配细十番节奏,适合孩子演奏。”在项虹的策划执行下,学校在细十番演奏中加入了竹筒、大鼓等乐器,让细十番的曲调声更加丰富,甚至用古筝的方式演艺细十番。

他们还尝试开始校本教材,对每一名学生进行细十番普及型教育。学校更在尝试,在老艺人弹奏细十番的同时,加入学生吟诵的环节。

当小学生爱上细十番,也是它流传60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改变,楼塔细十番也不再单单属于楼塔,就像楼塔篮球一样,从“隐世在大山里的瑰宝”,真正变成“永恒的艺术”,让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世代永传。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