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10万本金一年损失4500元,银行理财亏出一口老血。”奔着银行理财产品“保本、稳定”而去的余先生,等到理财到期赎回一看,不仅一分收益都没有,还亏了几千块本金。与他遭遇相同的人还不在少数,大家都切身体会到,即便是再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也有“亏本”的可能。进入2023年,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彻底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产品也告别了“零风险”,迎来全面净值化时代。那么,银行理财还能投吗?具体应该怎么投?
不再“满血复活”的银行理财“老话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现在要改成‘你不理财,财就不会离开你’。”新春朋友们聚在一起调侃,讨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理财。今年究竟该不该理财,怎么才能理好财?买了五年银行理财的冯肖,手里的一款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较前几个月已有所上升,但和2022年10月中旬的巅峰时刻相比,收益率已砍半。“打算等到2月底再看看,如果收益率还这么差,到期我立刻全取出来。”截至1月28日,她算了下,收益率较春节放假前的2.22%微涨至2.76%。“最好的时候,收益率能有4.5%,后来行情急转直下,最差时跌到只剩1%左右。”一直以稳健见长的银行固收类理财产品,怎么会三天亏掉三个月的收益?最后竟然连银行理财产品同样未能幸免。2023年2月,朱女士手中的北京银行“京华远见易淘金”产品将要到期,虽然近七日年收益率已涨到2.75%,但跟之前超4%的收益相比,落差还是太大。她表示,日后应该不会再购买定期银行理财产品,可能会选相对灵活的活期理财产品。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2年四季度,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为26.65万亿,回落至2022年1季度水平,其中全国性理财公司(含全国性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理财存续规模环比下降超过了1.8万亿,是导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下降的最重要因素。在普益标准看来,2022年11月的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潮”,及12月封闭式产品到期规模的增加是导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在行业人士看来,债市在经历过去两年的上涨后,已经处在相对高的位置,随着经济复苏的预期愈来愈强,债券投资的性价比也在下降。而且,选择银行理财的投资者们,往往是为了“求稳”,对于短期波动的容忍度较低,也容易引发赎回行为。当理财和基金抛售压力较大时,又会引发市场继续调整,继而进一步影响净值,继续引发赎回压力,形成和股票市场回撤时类似的“踩踏效应”。2023年首月,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态度依旧冷漠。即便在春节期间,也没能等来“满血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