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打开微信小程序,搜索“浙里文化圈”可以发现,桥西社区居民的15分钟步行圈内,有大运河紫檀博物馆、省非遗文献馆、运河书房、笛友之家、大运河数字文献馆等公共文化生活空间,集齐博物馆、书房、驿站与景区;萧山振宁社区居民的15分钟步行圈能“文”能“舞”,有载家书房、草舍年代展陈馆、市民公园、宁聚篮球公园等14处……像这样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杭州今年又新增了537个。
记者从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截至今年9月,杭州已累计建成1399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完成率高达127%,今年又新建31家城市书房、16个文化驿站。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进社区(乡村)的各个角落,构建更具生机活力的文化生活方式,也“圈”出了居民家门口的文韵书香。“圈”的融合度高 覆盖面广15分钟,作为一个时间尺度,如今还是衡量社区居民文化获得感与文化体验便捷度的标尺。所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是指社区居民15分钟步行圈内,至少有3个公共文化设施,让大家能够便捷地找到城市书房、社区影院、健身广场等公共文化空间,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拱墅区为例,今年新建了3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家城市书房、1家文化驿站,项目覆盖全区18个街道。其中米市社区将高氏照相机博物馆、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浙派古琴的霞影琴馆,以及见证米市巷古今繁华的历史建筑海粟庵等场馆设施连缀成线。富阳区累计建成14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覆盖各类文体设施1447个(处),龙门书屋、渔山乡城市书房、少儿图书馆、场口城市书屋、子平书房等城市书房,以及徐玉兰艺术馆、周雄纪念馆等乡村博物馆,都是社区居民文化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个家门口的“圈”,辐射的范围看似不大,却凭借距离近、使用率高、实用性强、体验多元等特点,“圈”出了杭州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致力于让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方式提质升级。根据辖区内居民分布的特点,每一个“圈”均结合区域内文化、旅游、体育等空间(场馆)位置进行布设,精心选点、测距、定位;它们并非单一功能的空间,而是将阅读、学习、娱乐、文化、健身等元素都汇聚在一起。挖掘本地文化基因 释放“圈”的活力与潜力近年来,杭州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整合了公共文化场馆、乡村文化设施以及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载体。与此同时,这个“圈”又注重现代化城市人文生态功能,重视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承性,将社区居民的学习、生活、社交等需求串联起来。如何释放“圈”的活力与潜力?据介绍,目前各大“圈”注重资源的整合,积极联合“圈”内的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等城市地标与知名IP,挖掘本地文化基因,向居民提供现代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各大“圈”还注重培育文化社团、文化骨干,吸纳了一批文化志愿者。如钱塘区河庄街道围绕“围垦文化”,打造了围垦文化展陈馆,集中展现围垦精神;桐庐县荻浦村推出“孝义文化圈”;余杭街道永安村以“稻香文化”为品牌,形成具有“稻香”特色的农耕文化生活圈;萧山区将全国首创的“文化管家”服务模式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延伸,为“圈”内居民策划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培训、组建群众文化社团,提供管家式的贴身又贴心的文化服务,已经打造了20余项萧山特色文化品牌……相比之下,位于乡村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仍在加快建设与提升。接下来各地将依托地方特有的非遗演绎、民俗民风等文化活动(现象),加快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在乡村的落地速度,借助乡村文化礼堂等场馆,实现展陈、沙龙、演艺等文化(文艺)活动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