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仍在,再无“匿了”知乎关闭匿名功能 你支持吗 社交平台上无处不在的“momo”又是谁?

2023-07-15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谢邀,人在迪拜,刚下飞机,清北毕业,年薪百万,熟人太多/利益相关,匿了。”昨天开始,类似表述在它的诞生地——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彻底成为历史。

7月14日起,知乎陆续下线匿名功能,用户将无法匿名创建问题或发布内容。

这让不少人联想到了近期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出没的momo大军。年轻人们使用同样的头像和昵称,将个体隐于群体之中,只为避开熟人、避开“人肉”搜索,在互联网上放飞自我。

一边是自由表达和分享的正当需求,另一边是匿名之下的造谣成本降低,以及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就在一周前,国家网信办就《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知乎的匿名功能“匿了”

知乎这次大调整的导火索,是亿欧创始人黄渊普6月20日在朋友圈“炮轰”该平台的匿名诽谤现象,并发起实名举报。经朋友提醒,他在那里看到了“亿欧黄渊普会卷钱跑路吗”的问题,以及一连串匿名回答,气得要命。

7月7日,知乎发布公告:“作为社区早期的产品机制,匿名功能的上线初衷是建立在用户开放讨论、友善互动的基础之上。但随着互联网沟通环境日益复杂,为保障社区内的良性讨论,取消匿名功能的新版本将在7月14日上线各大应用商店。”

此前在知乎上,当你不希望其他用户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时,可选择匿名。匿名发布的文章不会显示个性化头像和昵称,他人也无法查看你的过往发帖记录。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谢邀,匿了”成为匿名回答很常见的一个开场白,并被其他平台上的网友拿来玩梗。

对于匿名功能的下线,有人表示惋惜:“以前喜欢把随便写的一些东西匿名,以后就不行了”;也有很多苦“编乎”久矣的人,拍手叫好:“喜大普奔,匿名乱编料的人太多了”“就是一堆故事会,强烈支持。”

无处不在的momo

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匿名是最主流的一种机制,为互联网自由、开放、共享等特点奠定了基础。

2014年,美国一款名为Secret(秘密)的软件,让匿名社交火了一把。受此启发,国内兴起一股匿名社交软件创业热潮,无秘、乌鸦、呵呵、吐司……爱听内幕和八卦的,爱爆料和吐槽的,两拨人在“匿名”的诱惑下聚到一起。

2017年6月,网络实名制全面实行,明确注册用户需“后台实名”;去年8月1日起,根据国家网信办规定,网络平台必须展示用户的IP属地。

不过长期以来,与现实世界做切割的网络匿名表达,一直拥有大量需求,还衍生出一些变体形式。

如果你常刷小红书、豆瓣、知乎等,可能已经注意到有个头像是粉色小恐龙、名叫momo的用户异常活跃。几乎所有帖子和问答下,都能找到TA的身影。可如果点进个人主页就会很快发现,这些momo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

最初,新用户通过微信登录豆瓣、小红书等平台时,momo和粉色小恐龙就是系统默认的昵称和头像之一。最早一批momo,就是那些懒得取名和换头像的人。而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换上这个统一马甲。

杭州00后姑娘小馨就是一名新加入的momo。她原来用的头像是自拍照的卡通版本,直到有一天,“我妈也开始玩小红书,就连夜换了头像和网名。”

成为momo的这一个月里,小馨感觉自己变得更敢于在网上发表观点:“因为不用再担心一些想法被不认同的陌生网友攻击。”上周,她还主动在一个大V观点下留言反驳,“是一个跟男女性别有关的话题。放在以前肯定不敢,怕被‘挂’。但现在,网上的momo成千上万,即便被攻击、被‘挂’,似乎也不是针对自己,心理负担变小了。”

游走在自由表达与法律边缘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mo”“一mo做事万mo担”“momo不会骂你、不会排挤你,会在你开战时替你背锅”……在一些momo报到集合帖中,清一色的粉色小恐龙排队刷着口号。共同拥有一个身份,也让他们在网络空间获得了一种认同感。

momo出圈后,更多群体性马甲陆续在社交平台上形成各自势力。最夸张的可能是隐门派,头像和昵称均为空白。

然而,就如同知乎的匿名功能成了不少谣言滋生的温床,别有用心者也借着这种隐匿性发布不良言论。一部分不喜欢momo的人,也因此称他们为“电子蟑螂”。

最出名的事件,发生在2月演员陈飞宇隐私照片泄露时。当时,多个平台的网友热议不断,添油加醋的大有人在。在名誉维权的过程中,陈飞宇工作室起诉了一个名叫momo的豆瓣用户,认为后者发布的帖子“包含诸多针对陈飞宇的涉嫌诽谤言论”。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