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加深,近期,赴境外参展办展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各地企业赴海外拓展市场的热度持续升温。企业“出海”带回“真金白银”的订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贸易欺诈风险,如何避免外贸诈骗成为外贸企业最关心的事情。“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想规避欺诈,需要先摸清欺诈犯的“套路”。
针对这一情况,6月7日下午,杭州市商务局和浙江信保业务处通过“杭城出口风险直播间”联合举办了一场名为“慧眼识‘诈’——贸易欺诈花样多,防范识别有诀窍”的直播活动,吸引了超过2000人次的观看。在近一个小时的直播中,信保主播仔细梳理了近期出现的新型诈骗手段,通过实际案例讲解为观众提供避坑指南,不断增强中小外贸企业反诈意识、提高反诈能力,可谓知无不言,不少观众刷屏直呼“干货满满”、受益匪浅!关注外贸风险六种外贸诈骗术大揭秘“什么是中间商”“什么是代理商”“谁对我的货款有付款责任”,或者“谁才是这场交易中的真正买方”。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干扰,外贸从业者常常在交易主体的认定问题上容易产生混淆和偏差。当前出口形势复杂严峻,不少出口企业急于开拓新业务,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出口企业急切心理及外贸过程中的信息不确定性,以“进口为名”,行“欺诈之实”。信保主播提到了一种欺诈案例,一些不良中间商在自行采购的过程中,会把自己说成是某知名买方的代理人,误导企业以为合同是和买方签订,付款责任落在买方身上。但“知名买方”根本不是自己的买方,也无付款责任,最终落得钱货两空。更有甚者,直接冒名顶替知名买方,并且这种行骗手段越来越普遍,非常容易得逞。“提单在手,货物却已经被买方提走”“一边拒收单证,一边又提走货物”,勾结货代无单放货和采用无货权的运输单据的情况也不少见。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国家(地区)对货物退运的特殊规定,货物被拒收后,出口企业如果想拉回来或者转第三国,必须要获得原买方同意退货的书面声明。如果不能得到买方的配合,或通过其他途径证明货物权属,货物就会在一定时间后被海关拍卖。因此,找各种理由拖延付款,拖到拍卖时间,然后要求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他。此外,还有黑客抓住现代国际贸易采用电子邮件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特点,用“李鬼”账户进行诈骗。利润高诱惑大欺诈骗出新花样对六种诈骗类型进行详细介绍后,信保主播还根据自己多年从业经验用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比如,为了获得企业的信任,买方主动提供公司官网、邮箱等详细的公司资料,官网首页制作精美,还提供了公司官网、邮箱等详细的公司资料,甚至还拍摄了视频。后续企业通过网上查询,买方的官网可以打开,官网的首页制作精美,高端大气,但是当继续点击网站的商品链接时,发现所有链接均无法跳转。企业通过中信保的资信调查发现这家公司的成立时间是在2000年,这个所谓的官网却是在下单前两个礼拜注册的。为骗取订单,买方精心炮制了一个空壳官网。在总结多起外贸诈骗案例后,浙江信保发现骗术通常具有“无需付款、订单下得急、订单利润高、货物发送第三国”的特点,贸易欺诈风险重在预防。“上医治未病”贸易欺诈风险重在预防事实证明,交易金额不大、买方“好说话”、主动提供详细信息等并不意味着贸易就没有风险,有意诈骗的买方会通过各种手段使出口企业放松警惕。因此出口企业应在合同签订、货物生产、装船出运、交单托收等各个环节都把好风险控制关。对于首次交易也建议提高预付款比例,在货物出运后,更要积极跟踪货物流转情况,及时催收货款。“上医治未病”,贸易欺诈风险重在预防。信保主播建议出口企业在同国外买方交易前,要主动核实买方资质,如营业执照、个人身份证明、授权书及公司的签章复印件等,同时可以通过登录买方官方网站,运用信步天下APP的“资信红绿灯”“资信报警器”功能或通过向中国信保调取买方资信报告等方式,多渠道核实买方真实性。做到交易时心中有数,并在出现相关风险时能加以分析作出合理判断及决策。当前国际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对此,信保主播表示,防范欺诈是认知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不管是知识面,还是贸易经验,都需要企业主动去扩充。各种欺诈手段不断升级,出口企业在交易中切记不能放松警惕,要“擦亮双眼”加强对一些蛛丝马迹的敏感性,做好风险判断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