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大年初六,这个假期你过得如何?有没有给父母做一顿美味的团圆饭?有没有细细品尝家乡味道?
都说“民以食为天”,长假最后一天,橙柿互动App又开启了盛大的“美食大赛”。饺子、粉蒸肉、大煎饼、火锅……不少橙友颇有“仪式感”地晒出假期在老家吃的最后一餐饭,准备收拾心情回到工作岗位开启新的一年。王女士,80后“假期的最后一餐团圆饭,从早上九点吃到了正午。”假期的最后一天,大年初六一早,王女士一家人就开始准备午餐了,从土鸡煲、粉蒸肉到肉圆、洋生姜,样样都是安徽安庆的传统菜式。“这餐饭从早上9点就开始了,一边吃一边上菜,算下来有满满的好几桌呢!”王女士笑着说,“一直吃到正中午,也说不好这是早饭还是午饭了。”结婚已有十多年的王女士,没想到今年还能在餐桌上吃到新的菜式。“在安庆方言里这道菜应该叫作‘洋生姜’,是那种很嫩的、腌制过的、吃起来脆脆的凉菜,和杭州这边很不一样!”王女士说。王女士是宁波人,先生是安徽安庆人。年廿八回到安徽的王女士一家,今年终于过了一个完整且温暖的春节。“疫情放开后,家里的亲人也带着孩子从南京等地回到安庆,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算上有20多个人,实现了四世同堂的团聚。”“虽然前两年也回老家,但从来没有聚得那么齐过!”王女士感叹道。在“发红包”这个传统习俗上,王女士和家里的老人默契十足。“现在电子支付方便了,很多人都会选择在手机上互发红包,但在我们家一直都是用实物的红包,晚辈、长辈之间互说吉祥话,再递到对方手上。”王女士认为,这才是过年该有的仪式感。吃完早午饭,王女士一家三口就踏上归程,后备厢里塞满了老人们准备的安庆特产:香油、麻油、土鸡……“好像回到了小时候!”王女士说,在长辈眼里自己永远是小孩,每次离开家,长辈都会给自己塞满一车的食物,“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想来这些就是来自家乡的牵挂吧!”刘女士,90后“带了几十个煎饼、馒头、烧饼回杭,老公说那是家乡的味道!”“这煎饼简直比脸还大!”在先生老家的最后一餐,刘女士吃的是山东的传统项目——煎饼果子。“别看没几个菜,这分量绝对足够。”刘女士说,山东人的习俗就是大碗吃肉大碗吃菜。“还记得刚结婚的时候回山东,一桌子上了四盆菜,我们十几个人就愣是没吃完!”回忆起来,刘女士至今还有些震惊。疫情三年,刘女士一家子就三年没回老家。这三年里,儿子也从抱在手里的小宝宝变成了可以满地跑的男孩子。虽然长在江南水乡杭州,儿子却难改刻在骨子里的北方基因。“他最爱吃面食,饺子、面条、馒头、煎饼样样都行,比我一个成年人的饭量都大!”对刘女士的儿子来说,回山东老家过年没有丝毫的不适应,简直就是到了“天堂”。有趣的是,刚回到老家的第一晚,三个北方人都因为不适应暖气而打起了地铺,胃却完全没有对家乡的食物有排斥。“心心念念都是家乡的美食,想这个味道想了两年。”刘女士的先生坦言,三年没回老家最想念的还是朴素、粗犷的家乡味。虽然这些面食杭州也有,但还是家乡的吃起来“得劲”!既然念念不忘,光吃下肚还不够,自然也要打包一些带回杭州的。20个馒头、10个煎饼、10个烧饼,刘女士一家三口从山东自驾回杭州的路上都伴随着面食浓郁的麦香味。当问及这些特产能够一家子吃上几天的时候,刘女士笑称:“家里有两个地道山东汉子,估计没几天也就解决掉了!”关先生,60后“传统习俗要从娃娃抓起!饺子美味永流传。”关先生是杭州本地人,住在西湖区,女儿、女婿和外孙女住在上城区,工作忙,平日里也难得见面,和大部分人一样,春节是一家子最长时间的团圆相聚。大年初五一大早,关先生一家子正在为晚餐准备食材,和面、擀皮、拌馅,一家人其乐融融。“除夕的时候,我们也是一家人一起准备的年夜饭,最多的时候厨房里站了四五个人呢!很热闹!”在关先生看来,虽然做饭并不需要那么多人围在一起,但过年的意义就在于和亲人们共同完成一些日常又温暖的事。关先生正在厨房拌着馅,突然发现厨房里又多了一个人。“没想到小外孙女也对做饭感兴趣,嚷嚷着要一起包饺子,反正只要注意不让她碰到明火和刀具,我们索性就让她试试。”关先生的外孙女才4岁多,个子也就半个灶台那么高,没想到学包饺子还有模有样的:抓起比她手臂还粗的擀面杖来回滚了两次,再用勺子舀了点肉馅装进面皮里,最后面皮裹住肉馅,一个饺子就完成了。“平时在家和她一起也就是唱唱歌、玩玩游戏,这还是第一次带着小朋友全家一起劳动,这个春节很有意义!”看着外孙女认真的样子,关先生觉得很是可爱,就用手机拍下了几张照片。关先生还特地给外孙女留下了她自己包的饺子,打算晚上煮好了让她尝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煎、炒、烹、煮、炸,以后等她大一点还有什么想尝试做的,我们做长辈的都可以带她一起做,只要她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