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在杭州传递火炬。 记者 倪雁强 摄
神圣的亚运之火,再次回到杭州。这一次,执炬奔跑的人群里,有一位科学家中的“跑男”——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许多人都认为,这位酷爱跑步的校长做火炬手是最恰当不过了。2008年,刚回国工作的他,由于种种原因,遗憾错过了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的机会。此后的这些年里,他始终坚持着跑步的爱好。这次杭州举办亚运会,他成为了火炬手。杭州,不仅成为他事业的追梦地,如今更成为他的圆梦之地。上午9时20分,施一公在人群的欢呼声中站上火炬传递第二棒起跑点。他,步姿轻盈,身姿挺拔,一看就是长跑“专家”的体态。其实施一公并非从小就是体育运动爱好者,也谈不上有跑步天赋。初三那年,他意外报名参加了校运会1500米长跑的比赛,结果跑了倒数第一;此后,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施一公开始长期练习跑步;进入清华大学读书之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他便转练竞走,直到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的纪录,并拿下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几十年后的今天,跑步早已成为施一公的一种生活方式。“两三天不跑步就很难忍受了,四五天不跑步真的会抓狂”。他有多热爱跑步?2018年4月,施一公在刚获聘西湖大学校长之际,就在西湖边跑了一圈,以此宣告他人生新征程的开始;当年8月26日,学校博士开学典礼当天,施一公先带着几位同事清晨5时就在西湖边跑了11公里,然后参加开学典礼,并邀请学生加入;此后每一年的开学典礼当天,清晨5时多,他都会带着师生一起在学校跑步,庆祝一个新的开始……常常是年轻的学生们气喘吁吁,跟不上他的步伐。更不用说,他还曾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仅用时1个半小时左右,就能完成半程马拉松(约21公里);又在53岁“高龄”时,仅用时3小时34分56秒,就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全程马拉松(约42公里)。这些成绩,已达马拉松大众选手中的“精英级”标准。因此,他获聘了杭州马拉松形象大使、广州马拉松宣传大使。现在如果在百度上搜索“最热爱跑步的大学校长”,会立刻跳出推荐答案“施一公”。纵观世界,许许多多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运动健将。钟南山参加过首届全国运动会,一举打破400米跑步比赛纪录;袁隆平差点进了国家游泳队;斯蒂芬·霍金则是牛津大学赛艇队的一员……科学家擅长用科学原理来寻找缘由。施一公解释,跑步能增强心肺功能,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不仅改善人体机能,还使人感到快乐。这些是对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实现“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保障。另一方面,施一公相信,跑步的好处更在于磨练心智。“体育锻炼是一种自强的精神,是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我的家族并没有运动传统,我也没有运动天赋,但这些恰恰能转化为促使我成长进步的优势。”跑步,也为施一公带来观察一座城市的独特视角。他发现,清晨,尤其是周末的清晨,西湖边跑步的人,在这四五年里越来越多。亚运的到来,正让杭州“跑”起来,城市的风貌也在这些生活中可感知的变化里不断焕新。跑步带来的向上精神是可以通向各个领域的。施一公所从事的基础科研,又何尝不是一场“寂寞的长跑”。研究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出成果较慢、成果转化难……每一位科研者的跑道上,总会有着种种“障碍”需要“熬过去”。坚韧是长跑者和科研人不可或缺的品质。“人生不像马拉松。马拉松有终点,而人生没有,科研也没有。我们永远得往前走。”施一公认为,如若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跑步,不如不再将其视为一种体育竞技,而是一种生活享受——在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征途上,享受沿途所见的风光、清晰可闻的心跳。现在,当把工作和生活重心挪到如诗如画的杭州,施一公觉得无比幸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有多少诗词典故的润色;江潮涌动的钱塘江堤,有脉脉江南难得的壮观辽阔;还有杭州本地人常去的湘湖、铜鉴湖,美景也丝毫不输……“这一刻,科研道路上的长跑也便不再难熬,每时每刻都在收获生活的美好。那种愉悦能享受一辈子,是很多年后还能想起来的幸福。”这也正是亚运火炬手施一公想要传递的体育精神,乃至人类精神——不仅是运动员在体育赛场上要更高更快更强,我们每个人也要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还要把享受健康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些精神,应该像火炬接力一样,一棒接一棒,在一个家庭、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