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会遗传吗?长期高脂饮食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变化? 乳腺肿瘤专家胡海——乳腺肿瘤的生长有“偏好”

2023-08-24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杭州日报讯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乳腺癌在2020年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肿瘤。根据《浙江省肿瘤登记年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2年,8年间,浙江省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增加40.5%。

乳腺癌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带给患者的不仅是疾病之痛,更有着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压力和痛苦。随着筛查与防癌体检的推广、治疗方式的进步,以及创新药物的推出,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周期和生存质量均不断提高。

但在从业20多年的乳腺肿瘤专家,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助理、乳腺肿瘤中心主任、乳腺内科主任胡海看来,大家对乳腺癌的认识依然不足,在乳腺癌防治科普路上,防为上计,筛为大计,值得医生做的还有许多。

乳腺癌有一定遗传性,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

《2022浙江省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女性乳腺癌位居浙江省癌症发病谱第三位。胡海说:“临床中遇到的乳腺癌患者多为35-55岁的女性,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她们,是家庭的主力军,要同时肩负起照顾父母和孩子的重担。一旦患病,对整个家庭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胡海认为,我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早,比西方国家平均早10岁以上,并在45—55岁进入乳腺癌高发期,绝经期前的患者占了多数。同时,我国乳腺癌患者确诊时临床分期相对较晚,在后期治疗和五年生存率上,与西方国家还有差距。

“很多人患癌后都会问,我为啥会患乳腺癌?乳腺癌会不会遗传?”对此,胡海说,乳腺癌很重要的一个易感因素就是遗传,有一类乳腺癌就叫遗传性乳腺癌,这类乳腺癌和BRCA1、BRCA2基因(两个乳腺癌易感基因)相关。这两个基因是DNA损伤修复相关的一类基因。如果这两个基因发生突变,那么50岁后,得乳腺癌等妇科肿瘤的概率将超过50%。

他解释:DNA是双链双螺旋结构,基因链会发生断裂,需要修复。修复过程中有一种模式叫同源重组修复模式,它会使基因断裂的部位被一模一样修复。在此过程中,BRCA1和BRCA2基因起到非常关键的调控作用。但如果这两个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蛋白功能障碍,使得蛋白不能有效地参与到DNA损伤修复的过程中,使修复发生障碍,那就有可能导致其他基因突变,累积后就会产生肿瘤。

胡海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医生都会建议患者做基因检测,主要有两个考虑:第一,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第二,评估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果存在基因突变,那么家族中的其他女性都要引起高度警惕。

“临床中,我接诊了多例BRCA1突变的患者,其中一位患者的两个姐妹也做了相关检查,患者姐姐已处于乳腺癌早期,因治疗及时,所以预后不错。患者妹妹未发生基因突变。”胡海说,目前不支持所有妇女将BRCA基因检测作为普通筛查。但如果是明确携带易感基因的患者,直系亲属患病风险会显著高于无携带者。如果通过基因检测,患者直系亲属没有携带易感基因,那么她们的患癌风险和普通人无异。

长期高脂饮食给身体带来什么变化?

“除了遗传因素外,乳腺癌的易感因素还有生活饮食习惯、精神压力等。”胡海说,很多乳腺癌患者往往都是风华正茂的职业女性,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身体产生应激反应,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体免疫细胞功能,就给了乳腺癌可乘之机。

另外,快餐化饮食、高脂饮食的摄入,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慢性病的发生,这些习惯与乳腺癌的发生息息相关。胡海对“乳腺癌代谢与免疫微环境的转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中的“脱硫弧菌”的丰度跟肿瘤的体积呈正相关,并提出“肠道—骨髓—肿瘤轴促进乳腺癌发生”的观点。

胡海从几方面分析了高脂饮食与乳腺癌的关系。“首先,高脂饮食会引起女性肥胖,而肥胖则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的失调,比如引起糖代谢的异常,患者体内的微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可能会引起免疫学的改变,为乳腺癌的发生提供‘土壤’;其次,脂肪细胞也能够分泌雌激素。当女性体内脂肪细胞比例上升时,体内雌激素含量会相应增加,对乳腺上皮细胞产生更多刺激,从而增加发病概率;第三,高脂饮食使肠道菌群发生改变。研究表明,人体内的肠道菌群会因不同的饮食方式而发生改变。高脂饮食患者的肠道中容易出现一种细菌叫脱硫弧菌,脱硫弧菌的丰度增高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变化,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更容易发生免疫抑制的状态,身体的防御力就会降低。总的来说,体内有发病的‘土壤’,身体免疫力又差,使乳腺癌更易发生。”

在门诊中,经常有患者和家属问胡海:得了乳腺癌,豆浆能不能喝?其他保健品能不能吃?胡海明确告知,“乳腺癌患者可以喝豆浆,目前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豆浆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或加重乳腺疾病。我们倡导均衡膳食,但很多人都有饮食的误区,比如以喝果汁代替吃水果,吃鱼油代替吃鱼,吃维生素代替吃蔬菜等,这都是不对的。建议大家可以对照一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加大水果蔬菜的摄入和多样食物的摄入,最起码从饮食习惯等方面有所改变,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癌症的发生。”

早筛查早治疗,乳腺癌并非不治之症

今年6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成立乳腺肿瘤中心,胡海说,该中心集纳了乳腺外科、内科、放疗等乳腺相关治疗的多学科专家,一站式解决女性乳腺问题。

以女性体检中最常见的乳腺结节为例,胡海说,医生会根据乳腺结节形态、危险情况进行分级,结节评价4级以上的患者,我们建议做钼靶、穿刺等进一步检查。在乳腺治疗中心,可一站式完成这一评估检查。

在门诊中,胡海也经常碰到心理负担很重的女性朋友。“通常纠结于一些比较小的结节,有的结节分级很低,但这些女性就怕自己患了癌。对于乳腺结节,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分级低、结节较小的患者,可以定期观察。我个人认为30岁以后,女性朋友都应该定期进行乳腺相关检查,做到防患于未然。”

胡海日常专注于根据基因分子等信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策略。“这十年,乳腺癌治疗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和进展,特别是新辅助治疗的广泛开展,给乳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简单来说,是指对肿瘤体积较大、局部侵犯严重、不适合手术或手术效果不好,或抗拒乳房全切的初治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化疗、靶向、内分泌等全身性系统治疗,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分期降低,使不可手术者转化为可手术,不可保乳者转化为可保乳,从而极大提高外科手术效果,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

“在新辅助治疗上,对医生来说,选哪种治疗方式很重要,这更加需要医生从患者的肿瘤分子生物学信息,综合考量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合并疾病、肿瘤基因表达、耐受情况等多种因素,为她量身定制方案。”胡海说,有一位年轻乳腺癌患者,才30多岁,当时已是乳腺癌中晚期,出现了肺部转移。几次新辅助治疗后,效果仍不明显,所以想请专家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研读一系列报告后,胡海果断为其更换治疗方案,做完8次疗程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可进行外科手术。

胡海说:“从根本上来说,再高明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都比不上早诊早治,防为上计,筛为大计,这是提高肿瘤五年生存率,做好‘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关键所在。”

大咖辟谣

谣言1

没有肿块,就没有乳腺癌。

胡海:这是不对的。临床中,有一些患者没有出现肿块,或没有摸到肿块,但通过筛查或乳腺相关检查,最终仍确诊了乳腺癌。

另外,有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是以皮肤表现为主,有的患者临床症状是乳头内陷、乳头溢液等,有的患者肿块非常小,甚至不能称之为肿块,但也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还有一类来源不明的肿瘤,通过转移灶的情况去判断原发灶在乳腺,但并没有出现肿块,所以有没有肿块,并不能对应是否得了乳腺癌。

谣言2

没有乳腺癌家族病史,不需要年年做相关检查。

胡海:这是不对的。家族遗传是乳腺癌易感因素之一,比如母亲或姐妹有罹患乳腺癌,发病比例比正常人群要高许多,但没有家族史并不代表不是高危人群。实际上只有5%-10%的乳腺癌是遗传性的,绝大部分乳腺癌患者都没有家族史,患病原因与生活环境、工作节奏、情绪以及生活饮食习惯有关。我个人认为30岁后,女性朋友都应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将乳腺B超纳入每年的定期检查项目,做到早筛早诊早治。

谣言3

乳房较小,患乳腺癌的风险低。

胡海:目前来说,并没有证据证明乳房小的女性,患病风险就更低。乳房大小与患乳腺癌的风险没有必然相关性。

谣言4

怕自己患乳腺癌,做一个基因检测更放心。

胡海:这样的说法比较片面。如果有家族遗传病史,母亲或者姐妹有罹患乳腺癌的情况,这类群体建议尽早进行基因检测,看基因是否存在突变,以便及时治疗。

但大部分人群没有易感基因的突变,这类人群定期进行防癌体检或筛查即可,国家也有城乡妇女“两癌”筛查等项目,帮助女性朋友及早发现相关疾病,所以两类人群的检查方案要有所区分。

谣言5

年纪大了,激素也少了,患乳腺癌的风险也就不高了。

胡海:这肯定不对。在我国,乳腺癌的高发年龄主要集中在45—55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但雌激素对乳腺组织的影响仍然存在,从而增加了乳腺癌的风险。每个女性都有各自的不同情况,并不是说激素水平下来,就能掉以轻心,还是应该定期体检,做到早防早治。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