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 正文

童中焘艺术展亮相北京中国美术馆

文章来源:杭州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12-04 10:16:24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坚守中国画笔墨之道

杭州日报讯 11月26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山水清华——童中焘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览为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来自北京、浙江等地的艺术家、高校师生代表和童中焘教授家属等百余人参加此次开幕式。

展览分为作品部分“望岳”“寄畅”“云起”和文献部分“映道”4个板块,在中国美术馆一层1、8、9厅,共展出作品近150件,呈现了童中焘教授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代表作品和文献,全面反映了童中焘教授各个时期的创作风貌和学术主张。展览期间,童中焘家属童节作为代表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作品30件,进一步丰富中国美术馆的艺术藏品,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浓重的一笔。

童中焘1939年生于浙江鄞县童村(今属宁波市鄞州区)的书香门第,父辈中有曾任北京中华书局编审的童第德、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的生物学家童第周等,深厚的家学渊源浸润着他的成长之路。1957年,童中焘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潘天寿、陆维钊等书画大家,196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为顾坤伯的入室弟子,曾任陆俨少助教。

童中焘长年深耕中国书画传统理法,在理清中西艺术之关系的基础上,坚守中国画笔墨之道。他认为“一个中国画画家,尤其要立定脚跟,为传统增高阔,而不失独立的一元;唯有坚持自己的标准,中国画的发展才能以其不可比较性而立于不败之地,不被边缘化,不被异化。”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平面图式、骨骾意象、清脱意境和圆融表达,乃是理解童中焘其人、其艺的四道门径。童中焘的作品,风神凝远,意境清脱。其清者,谓笔迹墨痕清晰可辨,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其脱者,谓观物取象与客观物象拉开距离,在似与不似之间。山川浩荡、流云飞瀑、松风长歌,皆非视觉的简单复刻,而是认知的理性表达,是搜妙创真,以手运心的流露。他笔下的大千万象,实乃其心性体会自然所妙造自然,亦映涵对人生和世界的态度——机息便有月到风来,心远自无车尘马迹。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许江认为,童中焘的笔墨学说是一个观点鲜明、内涵渊博的论说,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当代正说,代表了中国传统绘画最具内涵的经典论语,同时也建构着我们这个时代最富思想根源的核心语境。他竭力让书画成为一份精神与实操的标尺,来标示中国艺术精神的意蕴高度,同时又将中国笔墨持续地铸炼为一个内涵充盈、意趣横生的方法体系,带领着当代艺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涉入中国绘画的时代创造的正道。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在致辞中表示,展览从中国画教学、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童中焘的艺术高度,更在为人、为道、为学的方面,为后学者做了示范。作品不仅在笔墨的运用上力求精湛,更展现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个人修养。透过其独特的笔法和布局,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宏伟气势,彰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骨气清刚,风神秀发”是童中焘山水画艺术的显著特征,无论是其早期的《南湖图》《网师园》《渔舟唱晚》,还是其多次游历雁荡山所创的《雁荡秋云》《雁荡群峰》《雨后雁荡》,皆呈现出画家的人格、学养、意境、笔墨、形式五大要素。

明代董其昌曾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童中焘的足迹遍布杭州西湖、苏州园林、雁荡群山、东南海岛、黄山白岳、华山奇峰等名山胜境,其笔下的景致或秀润苍茫,荡涤心灵;或宏大壮阔,畅神抒情。形式变化寓于笔墨之中,印证着他所提出的“中国画的表现,基于生活,妙在笔墨,作画无非性情,性情关乎境界”。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5日。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