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如何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临安大山里一场悄无声息的“产业强区”实践,也许提供了一条路径。
2022年,天目山深处的杭州临安区工业总产值接近1300亿元,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位居杭州第二、三位;今年一季度,临安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22年的43.9%提高到45.2%,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13.7%提高到23.6%。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临安区正迈出矫健的发展步伐,人口连年增长,产业日渐兴旺。
它是怎么做到的?
“产业强区”从这里起步
在拼经济的杭州各区县招商队伍中,临安“店小二”们的PPT中都有这么一句话:临安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西端,是大走廊的重要一极。
这是浙江和杭州,省市两级为临安赋予“区位优势”的核心所在。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至浙江农林大学,东西长约39公里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集聚了5家省实验室、全省8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万名人才,是浙江、杭州打开高质量发展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挂上了“金钥匙”,怎么打开现代化之门?
临安有工业基础。块状经济,如高虹镇的节能灯,玲珑街道的装饰纸、电线电缆,昌化镇的手表螺钉,太阳镇的五金工具等,都正要迎来从县域经济迈向都市经济的“临门一脚”。
临安被三次赋能。2000年初,杭叉、杭氧等一批杭字头企业迁到临安,这批“国之重器”的迁入,是临安高端装备制造的肇始,也让临安在全省工业版图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2006年,一批省级科研院所集中搬迁至临安青山湖畔,打造省级科研机构创新研发基地——青山湖科技城。36家科研院所的汇聚,瞬间提升了临安在全省科技版图中的地位。
此后,临安又迎来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开建、撤市设区的重要节点,交通设施大干快上。
历史性机遇摆在了临安面前。2021年,临安响亮提出实施“产业强区”战略,以产业化推动城市化、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重塑临安经济的“骨骼”。
更高、更精、更轻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临安“产业强区”的第一刀从工业经济切入。
发展工业,临安“家里没矿”。太湖、钱塘江两大水源保护地,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下了多道红线,山坳里只能攒出20平方公里的产业发展空间,工业化所需的要素极度稀缺。用临安区经信局局长雷新钱的话说,“‘摊大饼’没有灶台”。
临安区委一班人向“八八战略”求解:“早在20年前,‘八八战略’就给我们指明了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八八战略”指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围绕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要素集聚,临安山区新型工业化之路迈开了第一步。
“大走廊上,工业是临安的优势。去年我们的规上工业营收占了大走廊的56%。我们要承接好大走廊科创成果的产业化。”在临安区委书记杨国正看来,这是临安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的一项战略任务。
以此为基点,临安开启了产业焕新之路: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向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转变,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
引育新兴产业“链主”,横向和纵向整合,实现产业链“聚链”。青山湖畔的谱育科技,自主研发高端科学仪器,打破国外垄断。虽然创立只有8年,但2022年产值已接近13亿元。横向,该企业集聚上下游企业,在孵化4家下游企业基础上今年计划再引进一拨“聚链”项目;纵向,以掌握的自主检测技术向新领域开拓,瞄准生命科学领域,已成立谱康医学、谱聚医疗等子公司。谱育科技的目标,便是冲击百亿级规模。
升级传统产业,“嫁接”新兴技术。通过自主研发,杭叉集团正由传统叉车企业向新能源、智能物流领域拓展,已能为客户提供基于AGV基础上的智能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应用于宝马、风神、中策等企业智能制造基地,并研发出锂电、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叉车产品且交付应用。
这几年,临安工业的“高新”成色越来越足: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超50亿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亿元;今年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22年的81.4%提高到83.7%。
产业空间少,临安就向“过去”要空间,大力推进“腾笼换鸟”,目前已腾拓出3000余亩工业用地;同时向上要空间,打造新型工业楼宇,推动工业上楼。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