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 正文

为什么在中国到了35岁就可能遭遇中年危机?

文章来源:都市快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1-10 10:29:41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2023年,你将度过几岁的生日?有没有一头撞上35岁的“隐形墙”?

在中国,35岁是个带有明显分水岭意味的年龄。公务员录取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医院里辅助生殖科室写明,高龄试管婴儿门诊针对的是35岁以上人群;四川大学研究了30万个招聘广告,发现上海8成以上、成都7成以上的社会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

为什么在中国35岁会成为一道槛?昨天,青山资本联合都市快报·橙柿互动,在查阅了近80篇相关研究后,推出了《35岁,中国式中年》研究报告,试图带你了解这群“中国式的中年人”。

什么是中国式中年人?

35岁这道槛最早为人熟知,是在新经济领域,尤其是残酷的互联网行业。35岁的悬崖面前,不能起飞成为高管,就要坠落变成“毕业生”。顶替他们的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毕业生”。35岁前是人力资源,35岁后是人力成本。

然而,35岁门槛在其他领域也广泛存在。比如,很多人才优待政策都是绕着“35岁以上”人群走;在世俗观念里,超过35岁即是“奔四”的年纪,成家立业的迫切性突然下降了——突然有一天长辈不再唠叨催促了,朋友也不再热心介绍对象了。

而在衡量个人价值的收入层面,35岁在中国实实在在地形成了一堵墙。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与英国华威大学两位教授研究发现,55个国家的人在46岁时心态陷入最低谷,中国则提前了10年。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论文研究显示,就业市场上的年龄收入曲线呈现倒U形分布,倒U形顶部的年龄称为“黄金年龄”。美国和中国的2000年以前,“黄金年龄”稳定在50-55岁左右。2000年以后美国继续不变,但中国的黄金年龄不断下降,到2005年以后降至35岁。

于是,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以及国内退休规定,中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35-60岁的群体,我们称之为“中国式中年人”,目前大概有5.3亿人,占到总人口的38%,男性和女性差不多一半对一半。

为什么到了35岁

会陷入“中年危机”?

35岁收入下降,陷入“中年危机”在2000年后逐渐成为职场的普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答案藏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35岁收入下降是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劳动者教育水平高速变化而带来的劳动力价值高点前移的结果。

具体从产业结构来看,1994年之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就业人口显示,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缓慢增长,第三产业高速增长。这种局面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在第三产业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这四大行业无疑是过去20年发展最快,也是“人口红利”最充足的行业。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这四个行业也恰恰是35岁以下就业人口占比最大的。其背后是,这些产业对劳动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体力、心力、学习迭代能力,这些让年轻人成为了更合适的劳动力。

更直接一点:“35岁危机”来自拿着25岁学的东西去面对当下的市场。以互联网为例,80、90后更多是在高中、大学时期广泛接触互联网,但00后已经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于网络的使用和理解已经超过上一代。

产业结构的变迁注定了对年轻人的偏好。而加剧35岁以上劳动力被市场出清的,是年轻劳动力整体进化太快、优秀的年轻人供过于求的事实。

以近10年最炙手可热的程序员群体为例,2021年中国有755万程序员,排名全球第二,而上一年这一数字是652万,一年时间就增长了103万人。

尽管程序员是35岁危机提及最多的行业,但丝毫改变不了大家的热情。2017-2021年中国普通本科批计算机类专业招生数量持续增长,2021年已达36万人,相比2017年增长了38.4%。

中国近30年间的市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年轻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塑造了全球少见的独特现象:中年危机提前,“中国式中年”使得从35岁便开始面对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状况。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