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令人关注:去年,我市应急管理部门累计发布各类防范应对灾害天气预警提示信息33期,约是4年前的3倍,今年截至上月底,已发布预警提示13期,极端天气频发可见一斑。对普通市民而言,明显的感受是:“四季没有以前那么分明了,天气忽冷忽热,自然环境似乎没那么‘友好’了。”
今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市正编织一张“认清形势、数字赋能、全员参与”的防灾减灾网,相关部门如何持续提升环境韧性,硬核护航城市安全,记者就此深入采访。
城市韧性提升仍需“爬坡过坎”
“今夜起多阴雨天气,汛期来临如何防范?”“4月初,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到场,部分地区气温降幅可达10℃,气温波动较大,今年汛期区域性、阶段性旱涝重于常年,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多发……”3月29日发布在“无锡应急”微信公众号上的雨情提示,已是市应急管理局今年发布的第10期预警提示。
“10年前,一年也发不到10期预警提示,一方面是我们防灾减灾工作更加细致了,另一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极端天气、各类自然灾害的威胁在不断升级。”市应急管理局综合减灾部门负责人虞建新铺开一张最新版“无锡市常见自然灾害分布地图”说,江南地区也无法完全远离自然灾害,洪涝、台风、林火、特大暴雨等时常威胁着城市安全,全社会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复杂形势。
城市韧性提升仍需“爬坡过坎”。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一场连续强降雨就能导致我市不少地势低洼处积水。去年汛期,大雨一度让金城高架短时间成“水桥”;台风过境,大街小巷的广告牌、居民小区的阳台花盆常常“撑不住”。短时临近天气预警能力不足,灾害来临前提前半小时让全民知晓水平还有待提升。
“灾害来临,有效的自救互救是为生命争取时间的关键一步。”无锡蓝天救援队队员思索说,从多次参与救援情况来看,群众中懂自救互救、会正确操作的人非常少。
遇到暴雨导致立交桥、涵洞、地势低洼处积水,作为汽车司机你该怎么做?冰雹、台风等强对流天气来临,我们应该先做什么?森林突发火情,你是否知道往哪里逃生?应对落水、坠落等突发灾情,能否抓住“黄金救援”300秒?此前由无锡蓝天救援队组织的“市民应急救援能力素质调查问卷”显示,面对常见自然灾害,能妥善自救互救,得分在80分以上的市民仅占17%。
全域覆盖构建应急“智慧场景”
从一片茂密的树林中缓缓升起,全方位无死角地巡航护林、甄别火情,这是位于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无人机“护林员”的工作日常。“报告森防办!嶂山林区西南坡发生森林火情!”同步在指挥部监测大屏收到警示后,工作人员立即遥控布防在山上的管道出水对山火进行初步扑灭。从发现火情到完全扑灭,全程不到30分钟。
森林防火系统的智慧监测不止于此。夜幕降临,景区内的监控探头来回旋转,十分忙碌。不仅能实现360度动态监测,它的“火眼金睛”还能精准辨别雾气和火情,而所有的监测数据均会直接传送到城市运行中心的市应急管理智慧平台,实现全市联网。
数字赋能。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杨鑫介绍,我市正全力打造防灾减灾全域“智慧场景”,通过接入全灾种灾害防控“黑科技”,实现灾害全时感知和全效管理,同时进一步推进应急物资指挥调度数据平台建设,布局一张“监测预警+联动救援”的“数字网”。
“无锡某地发生台风,风力7—8级,已经造成房屋倒塌。”上月,在一次常态化应急演练中,根据灾害情况、受灾群众,大数据平台自动模拟物资准备,实时统计库存和需求,保障物资的科学运输,同时向多部门发出联动提示,分工协作高效开展。据悉,“智慧大脑”比人力调配更加科学精准,通过每次的灾害演练,平台能自动形成灾害模型分析,对今后工作大有助益,这套智慧平台系统将广泛应用于我市应急救援中。
“智慧场景”加持下,还需多部门的密切配合。“一旦监测到可能有突发灾害,相关部门将每日三会商,紧急情况下实施滚动会商研判,做到精准、提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让预警‘跑’到灾害前面,将损失降至最低。”虞建新表示,在极端天气和森林火情发生前,依托“智慧场景”,可在最短时间内构建一个囊括多部门、多层级、全时段的救援救助“联盟”,护航城市安全。
打通全员参与救助“最后一米”
“孩子们,跟着安全标识、避险标识和逃生路线指示,找到离自己最近的避难点。”近日,在广益街道金和社区,孩子们收到了动画版的灾害分类风险等级地图,作为我市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金和社区工作人员根据本社区实际情况细致规划了专属的防灾救灾应急预案,并指导孩子演练如何逃生避难。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打开了以社区为单元的“全员防线”。“这还远远不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要传导至每个市民,打通‘最后一米’,做到人人懂安全,人人会应急。”市减灾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多部门正围绕筑牢全员防线,持续发力培育市民“救助员”。
带上VR眼镜,各种常见灾害映入眼帘。怎么求生?怎么自救?今年“5·12”防灾减灾宣传周体验活动中,VR灾害场景体验给梁溪区的小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模拟场景中,看着孩子们认真投入地救助同伴,但方法上有诸多错误,我们一边指导纠正,一边更加坚定了要从孩子抓起的信念。”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在众多灾害和事故中,当事人防灾意识、安全责任和自救互救能力是“保命”的关键环节,先救人后救灾,人人都是合格的“救援队员”,城市才能安然无恙。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全社会对防灾减灾重视程度的提升,我市不少重点行业单元已建立防灾减灾培育体系。市红十字会与重点工程建立“手把手”教学机制,让建设者掌握救助技能,小学生、初中生、社区和养老院等重点场所逐步将防灾减灾演练、体验纳入日常管理教学。杨鑫表示,下一步,要将这张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的防灾减灾网织得更广更密,更好护航城市安全和高质量发展。(记者 孙倩茹、见习记者 姚程玉)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