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大的可可(化名)被妈妈抱着,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内,胖乎乎的脸上挂着眼泪。
她刚刚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手术——阴唇粘连分离术。不到5分钟,手术便完成,浙大儿院小儿青少年妇科副主任医师孙莉颖一边脱下医用手套进行手部消毒,一边叮嘱家长术后用药和护理的注意事项。
临近暑假,来到浙大儿院小儿青少年妇科门诊就诊的患儿、预约问询的家长明显增多。该门诊于2000年在国内率先开设,为0到18周岁未成年女性诊疗妇科问题,过去三年每年的门诊量均超3万人次,常常“一号难求”。
迄今,全国仅有20多家医院开设了小儿青少年妇科门诊。很多地方的患者常常遭遇儿童专科医院建议“找妇科”,部分妇科医生建议“找儿科”的尴尬。如何破解儿童和青少年妇科病患者的“求医无门”?
一群沉默的女性
抱着女儿走出浙大儿院诊室,郑莉(化名)瞬时轻松了不少。
“做了详细的检查,这次终于查清了我女儿的病因。”来到浙大儿院小儿青少年妇科门诊前,来自山东潍坊的郑莉已经带着10个月大的女儿多多(化名)辗转了三家医院、五个门诊。
多多很小的时候,郑莉就注意到她的纸尿裤上常有淡黄色血性分泌物。起初家人怀疑是孩子对尿不湿过敏引起,但停用尿不湿后,症状依然没有消失。于是,郑莉带着多多来到当地市级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却被告知属于妇产科范畴;转向妇科门诊,又再次被医生劝回,“孩子太小了,去儿科再看看”。此后,母女俩还去了当地妇幼保健院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求助,结果均不理想。
和郑莉一样找到小儿青少年妇科门诊的还有林珊(化名)。14岁的女儿彤彤(化名)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先是去妇科挂了号,结果在诊室门口排队时,彤彤发现和一些比自己年龄大得多的女性站在一起,脸“刷”地一下红了。“都是成年人在看妇科,我为什么要看?”彤彤拒绝进入诊室。
从“不知道去哪儿看”,到“想找一个符合孩子心理需求的就医环境”,许多患儿家长都遇到过“求医无门”的困境。“儿童及青少年妇科病的诊疗需求并不算少,只是目前大家对该专科需求还认识不足,专科门诊开设太少。”孙莉颖说。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儿童和青少年还有妇科问题?医院既然有儿科和妇科两大专门的科室,还有必要开设专科门诊吗?
“不能将小儿青少年妇科等同于妇科‘缩小版’。”孙莉颖表示,成立该门诊的必要性首先源自患者特殊的需求和信任。由于是一门交叉冷门学科,易导致这一领域成为“都能管、都不管”的尴尬地带,科室之间相互“踢皮球”,一些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反复、加重,甚至难以治愈。
另一方面,从学科范畴层面来看,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女性的生殖器官和内分泌水平处于不断成熟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疾病成因、治疗与长期管理方案都不同于成人,其诊疗也涉及多个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需要建立一个独立专诊来发展和研究这门亚学科。
跳出医疗领域的叙事,在这个尚显空白的学科背后,往往还有一个沉默的女性群体。这也对该门诊提出了另一个需求——纠偏“儿童不会有妇科问题”的错误观点,在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教育中建立对小儿青少年妇科科学理性的认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原院长石一复教授是国内小儿青少年妇科的早期倡导者,他说,该门诊的功能不仅是看病,对青少年及家长进行“性教育”科普宣教同样很重要。
“我们是在保护‘未来的母亲’,为女性全生命周期的生殖健康保驾护航。”石一复反复强调。
那些“拓荒”的医生
实际上,妇产科界医学前辈们早已关注到小儿青少年妇科。1985年,我国著名妇产科学专家蔡桂茹教授、马庭元教授主编的国内第一本《实用儿童和青少年妇科学》出版。
其后,上世纪90年代,浙大儿院原院长赵正言教授和医院领导决定在浙大儿院增设小儿青少年妇科,填补国内空白。一方面解决女童及青春期女孩患妇科疾病就诊不方便问题,另一方面促进医院国际对话和合作交流。
虽然是一门交叉学科,但小儿青少年妇科在诊治中更侧重妇产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当初浙大儿院没有妇产科资质的医生,便引进了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0余年的孙莉颖。
2000年,门诊刚刚开设,孙莉颖是科室里唯一的医生。她还记得,当时的诊间是儿童保健科腾出的一块场地,诊室里没有防护帘,她就找来一块屏风,用于保护患者隐私。
开诊第一天,孙莉颖带着专业书去了诊室,有7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就诊。她给孩子做完检查,又跟家长讲解了情况,接着将患者的症状详细地记录下来,翻开书本对照观察。
改变在不断积累经验中发生。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范围也从本地为主拓展到全国各地。孙莉颖曾接诊过1名阴道塞入异物的女孩,女孩母亲带着女儿从新疆库尔勒到乌鲁木齐,辗转多地最终找到了她。
孙莉颖坦言,给一个孩子看妇科问题,可能得花掉给成人看病数倍的时间。和成人妇科不同,医生要哄孩子配合检查,要更仔细地向家长询问孩子病史,同时还要给家长做好防治的科普宣教。
由于小儿青少年妇科相比其他科室接诊的患者少,医生收入不及同行,很多医院都认为开设专科门诊“不划算”。但孙莉颖始终抱着一种信念,至今还被她常常挂在嘴边告诫年轻医生——“只要对患者来说它的存在有意义,那我们的坚持和坚守就有价值。”
火种值得被看见
近年来,全国各地多家医院纷纷认识到小儿青少年妇科学科的重要性,陆续开设小儿青少年妇科门诊,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
但石一复表示,总体来看,这一门诊的发展仍然步履维艰。他在《四述我国必须重视小儿及青少年妇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提到:尽管小儿及青少年妇科门诊开设了很多,但不少医院的门诊最终流于形式或者是以“流产”告终。
“哪怕是在已经开设相关门诊的医院,大多都是每周半天或一天的门诊,出诊医生也多为兼职,同时还承担其他科室的工作,专职、全日制的医生奇缺。”石一复分析。
在推进我国小儿青少年妇科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仍有很多尚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比如,相关专科医生培养困难,缺乏一套成熟的培训体系。采访中,青年医生们普遍反映,医学院校并未广泛开展相关课程,都是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边学边干。孙莉颖团队中的80后、90后医生,先是在浙大儿院相关交叉学科轮转1年,又到浙大妇院培训学习1年,最后花3到6个月时间跟随孙莉颖,在门诊从最基本的接诊方式、沟通技巧学起,逐渐熟悉门诊常见病诊治后才能独立上岗。“这个亚学科能够参考的理论和经验少,必须通过临床实践,一点一点积累经验。”团队成员高慧慧说。
由于缺少专业学术团体组织和学术期刊,专职医生在论文发表、申请科研基金等方面也有困难;门诊运营上,因没有专门的学科组织和诊治体系,相关医疗收费标准也不够明晰,同样困难重重。
小儿青少年妇科的医生们只能带着难题,一点点想办法、找出路。为带动学科发展,浙大儿院2019年与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深圳大学附属罗湖医院合作,率先在国内开展“青芽守护、保护未来母亲”项目,向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妇产科及相关专业医生提供专职培训,为未来的专科医生做人才储备。
目前,每年约有10至15名医生从全国各地前往浙大儿院小儿青少年妇科进修学习,先后已有30多位医生接受过专业培训。
小儿青少年妇科开设和发展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让患者求医有门,更是一种社会层面的科普。它让许多妈妈敢于说出孩子的病症而非感到羞耻,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常识正在诞生——小孩子的妇科问题也需要看医生,看小儿青少年妇科。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