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新闻 > 正文

眼部经常疲劳不适不妨试试调理肝脏来缓解?眼睛与肝脏关系密切,护眼要先懂得养肝

文章来源:每日商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4-08 16:47:31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每日商报讯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电子产品成了大家形影不离的“好伙伴”。生活丰富了,办事高效了,但我们的眼睛却因为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变得干涩酸痛。

常说“护肝明目”,很多人会好奇肝脏与双眼有何联系?我们又如何从调理好肝脏来保护双眼,清晰地欣赏春意盎然的美丽世界。一起来听听浙江省中医院专家们的建议。

缓解“视疲劳”,从调理好肝脏开始

小方(化名)是名互联网运营,因为长时间使用电脑处理业务,用眼过度导致眼睛酸痛。“有几次我从早盯屏幕到晚上,不光眼睛痛,眼部周围肌肉连带苹果肌附近都僵硬麻木了,打个哈欠嘴巴都使不上劲。”

这几天她感觉看东西越来越模糊,还出现了畏光、无故流泪等症状,小方赶紧来到浙江省中医院眼科就诊。

接诊医生张怡主任为小方进行了眼部检查后,诊断小方为“视疲劳”。张怡安慰小方,“视疲劳”作为眼科的常见病,只需让眼部得到充分的休息放松就能缓解。她叮嘱了小方平时要规范用眼、保持眼部卫生,同时还让她可以通过刺激肝经穴位来养护眼睛。

小方不解,保护眼睛为什么还需调理肝脏?带着小方的疑问,记者联系到了浙江省中医院眼科主治中医师刘艳莉,她解释:“视疲劳”在中医被称为“肝劳”,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眼睛的视物辨色功能,需要肝血的滋养来使肝气条达,气机舒畅。“久视伤血”,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容易耗伤肝血,使肝血不能上荣目窍,无法驱动气血运行,令眼动力严重受阻,从而使眼睛感到疲劳、干涩。

“人体十二经脉中,唯有肝脉是本经直接上连目系, 眼是肝与外界联系的窍道。”刘艳莉说,春季在五行中属“木”,而肝脏在人体五脏中也属“木”,所以春气通肝,肝主升发。在护肝的同时,也是将所受藏的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选至眼部,使眼受到滋养,从而维持其视觉功能。

春季正是养肝的好时节,所以此时调理好肝脏,不仅能调畅肝血,还对护眼明目有很大的功效。

春季做这些,护肝又明目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不仅是人类感观中最重要的器官,日常还能从眼部的各种变化来反映肝脏疾病。刘艳莉介绍,若眼白发黄,很有可能是肝功能异常;眼睛里红血丝偏多则是肝火旺盛的表现,提醒你日常需清淡饮食,要注意劳逸结合;而让人烦恼无比的黑眼圈不一定是熬夜所致,很有可能是肝脏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导致肝血不足、肝气郁结,排毒解毒能力下降所致。

“肝脏‘性喜条达’‘入青色’,所以在春季人们要减少疲劳、身心舒展、保护眼睛,多进食青色的食物,让肝脏和眼睛互为滋养,相得益彰。”刘艳莉建议,可从以下几点来调理肝脏,护眼明目。

·顺应自然作息规律,夜卧早起

日常要保证在23时前睡觉。中医认为,晚上11时开始血循肝胆经,这时候入睡能让“静卧血归肝”,血液回流肝脏解毒,眼睛就能得到滋养。同时,在睡前可通过做眼保健操、用热毛巾敷双眼来缓解眼睛疲劳。

·穴位按摩,护肝明目

日常按摩以下穴位,不仅能疏肝解郁,还能通络明目。位于鼻梁与眼睛内侧的光明穴,是联络肝、胆两条经络的重要穴位。肝开窍于目,胆经循行于眼部,所以常按光明穴有利于保护视力;眼睛周围的睛明、攒竹、鱼腰等穴位,轻揉至眼部有酸胀感为宜,常按可以有效促进肝血循环缓解眼部疲劳。

日常也可以用菊花、枸杞、桑葚、决明子等搭配绿茶泡茶饮用,有清肝明目、益精降火的作用。

·极目远眺,多进行户外运动

春季草盛葱郁,闲暇时间可到郊外踏青视绿、登高望远,是消除眼疲劳的好方法。特别是孩子们喜爱的放风筝,是首选的户外活动。刘艳莉介绍,放风筝不仅可以活动四肢,还可以将视线延伸至高远处,自然调节眼肌,帮助放松。

除此之外,挑选合适的眼药水,正确合理使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张怡主任介绍,临床上缓解眼疲劳的眼药水有施图伦、海露、丽爱思等,但建议每天滴3至4次,每次滴1至2滴即可。“正确滴眼药水的做法为将下眼睑和下眼皮撑开,眼睛形成一个小的囊袋,然后滴完眼药水后再把上眼睑盖回去,这样能让眼球充分吸收眼药水。”

日常还要尽量减少过度用眼,张怡主任建议看电子屏幕半小时后要闭目休养20秒,然后搭配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使眼内气血通畅,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的目的。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