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父亲的离开令我们痛不欲生,但你们竭尽全力,让老人得到了最好的救治和关怀!”近日,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詹强收到一封感谢信,字里行间是患者家属对医护医德医术的肯定与悉心照料的感激。
写信人是上个月离世患者陈大伯的子女。在医院的66个日夜,他们见证了医护们的担当,也记住了他们给予患者和家属的温暖。
“父亲走了,但谢谢你们!” 一封感谢信牵出一段医护情
今年2月初,83岁的陈大伯感染肺炎。陈大伯子女回忆,当时父亲在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抢救两天后,转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进一步治疗。
由于年纪大,还伴有不少基础疾病,陈大伯每天都需要吸痰,抢救更是常态。
无论门诊下班、午休,还是值夜班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何飞都会过来询问陈大伯的病情进展;主管护师钟琴每天会多留一小时特别“关照”陈大伯,为他细致清理痰液;后期陈大伯出现急性肾衰竭,陆书生副主任医师值夜班时一晚查房三四次;“父亲病重,我在走廊痛哭,她过来拥抱我,让我倍感温暖!”石燕护士长还时时宽慰陈大伯家人的情绪。
“66个日夜,所有医护都在全力挽救我父亲的生命。”虽然陈大伯最终离开了,但医护们的大爱,抚慰了陈大伯家人的心,“你们用职业道德诠释医师誓言的意义!我们永远感恩铭记!”
党建引领让百姓更有“医”靠 人文关怀“照”进医学
“看到这封感谢信时,我们也很感动。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很感谢得到患者家属的认可。我们在温暖患者的同时,也常被患者和家属温暖着。”石燕说。
每年,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都会收到不少感谢信。透过纸笔,医患们互诉衷肠、互致谢意。
“人文关怀是医学发展的灵魂,是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也是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关键。我们积极探索人文品牌建设途径,医护人员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预见能力等,还具有出色的共情能力,为患者提供更有‘温度’的治疗。”詹强说,正是无数患者的感谢与信任,给予了“红会人”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的勇气。
近年来,市红十字会医院培育“仁爱家园”党建品牌,让百姓更有“医”靠。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医院将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大爱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医者,为百姓提供更优质、高效、满意的健康服务。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