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出土于临平安隐寺的苏轼“雪堂”款端石抄手砚,亮相了中央一套《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节目。
2023年12月28日,央视名嘴康辉也刚刚来过杭州临平,为他的新书《咬文嚼字》办读者见面会。在会活动后,作为苏轼粉丝的康辉,还专程打卡了临平博物馆,在老馆三单元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国家一级文物——苏轼“雪堂”款端石抄手砚。
英雄爱剑,文人爱砚
文房四宝,砚为首。古人云,英雄爱剑,文人爱砚。
一方砚台,映衬着文人的品格,也流露着文人的思想、哲理、诗意和情趣。古人的书房讲求格调和品位,他们所用的文具皆是上好材质,看起来古朴清雅,经得起细细品味。
铺纸、研磨、提笔行书,一切的风雅,跃然纸上。
跟着苏轼,打卡临平
1967年,在临平街道西二里处的保障(宝幢)桥北,出土了一方石砚,此砚从形制及砚中所记“元祐”年号来看为宋砚无疑,字体风格颇似苏轼,后经多方考证,确认其为苏东坡遗物。1999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其为国家一级藏品。现如今,苏轼“雪堂”款端石抄手砚作为临平博物馆馆藏文物,吸引了无数人为其驻足、思考。
“雪堂”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会客室,因在下雪天盖成,故以“雪堂”名之。“雪堂”砚长17厘米 ,高4厘米,宽10厘米,质地细腻。砚面有浅凹的墨池,砚底刻有“雪堂”二字,石砚左右两侧所刻的文字,表明此砚正是苏轼出知颖州期间趁病假转道南京,由长江水路返四川故里途中所购。
“雪堂”砚缘何会在临平出土?
苏轼二次到杭州为官期间,走遍了杭州府辖区内的山山水水,所到之处,多有题咏。他也曾多次到访临平,在乔司开盐运河,在临平街上挖上塘河,去爬临平山,去星桥逛日佛寺,还为临平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作。
比如,苏东坡留给临平有一首词叫《南乡子·送述古》,是苏东坡送别杭州知州陈襄离任时所作。
昔时,临平为杭州水路北行的第一站,若有好友离杭,一般送至临平作别。苏东坡词中提及的临平山和山上这座塔,均为行旅接近或离开杭州的标志,因此词中有“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之说。
从《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烈》《送渊师归径山》《再游径山》等苏轼创作的诗词中可以发现,在杭期间,洞霄宫、径山、安隐寺、临平山、佛日寺等地常常成为苏轼与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地。因此,饮酒作赋之后,苏轼将此砚遣落或转赠他人也实属平常。
苏轼这杯茶,陆羽都羡慕
苏轼雪堂砚出自临平山西南麓的安隐寺,寺前有安平泉。
安隐寺于唐宣宗(847—859)时建,初名永兴院,后毁。后唐清泰元年(934),吴越文穆王钱元瓘重建,名安平院、安平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额安隐寺。寺前有一泉,名安平泉。
苏东坡早就听闻临平山下的安隐寺前有一眼泉水,味甘清冽。这一天,风和日丽,苏东坡来到临平安平泉前,只见一方泉池,泉水清澈透底。却不知安平泉水源出于何处,于是东坡先生拄着竹杖沿着山径慢慢寻找,果然在山麓找到一眼灵泉,泉中涌出的水珠像洁白菱花一样清澈,只是不知这泉眼开凿于哪个年代。苏东坡回到寺里憩息,僧人用安平泉水为其泡了一杯香茗,一缕细细茶香顿时扑鼻而来,寺僧夸耀壶中的泉水就像雪水那样洁白。苏东坡不由得想起隐居临平山的唐代诗人丘丹,或许他是因为饮用这里的山泉才得以高寿而羽化成仙的吧。
品茗毕,寺僧在案上磨好墨,铺上宣纸,苏东坡起身,提起湖笔,一气呵成,将诗书于宣纸上。诗云:
“闻说山根别有源,拨云寻径兴飘然。
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记年。
烹茗僧夸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
当时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
一时间,安平泉因苏东坡的题咏而名声大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步苏韵题诗安平泉者不计其数。苏东坡《题安平泉》诗的真迹墨宝一直藏于安隐寺内,后不知何故,墨宝被白氏所得,终不知去向。
临平山上塔,
迎客西来送客行
苏东坡留给临平的还有一首很有名的词《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这首词是苏东坡送别杭州知州陈襄离任时所作。昔时,临平为杭州水路北行的第一站,若有好友离杭,一般送至临平再作别。苏东坡词中提及的临平山和山上这座塔,均为行旅接近或离开杭州的标志,因此词中有“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之说。词的下半阙写的是舟到临平,已经是“归路晚风清,残灯斜照”的夜晚,分别时“秋雨晴时泪不晴”,两人声泪俱下,凄然相别,足见情谊之深厚。
苏东坡与佛日寺
苏东坡喜佛学之道,他在杭州时,足迹遍布名山名刹,与多位高僧结为好友,互有酬唱。他曾多次游历临平镇西星桥的名刹佛日寺,留下六首游佛日寺的诗作。
佛日隆昌寺
可能是苏东坡第一次来佛日寺,他写了一首《游佛日寺》的五言绝句:“佛日知何处?皋亭有路通。钟闻四十里,门对两三峰。”全诗短短四句,寥寥二十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不仅写了佛日寺的地理位置、前往路线,还描绘了佛日寺的特征。既有写景,又有绘声,使人宛若置身其地,从而使得这首诗成为佛日寺的代表作而流传广远,经久不衰。
苏东坡曾在佛日寺小住读书,并与寺僧荣长老结为挚友,结下深厚情谊。他曾写《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
其一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山中只有苍髯叟,数里萧萧管送迎。
其二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
其三东麓云根露角牙,细泉幽咽走金沙。不堪土肉埋山骨,未放苍龙浴渥洼。
其四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腹摇鼻息庭花落,还尽平生未足心。
其五日射回廊午枕明,水沉销尽碧烟横。山人睡觉无人见,只有飞蚊绕鬓鸣。
佛日寺因苏轼往游而名声大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成为当时一大旅游名胜。
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宋时,汤村(今属临平区乔司街道)已是仁和县四镇之一。距离汤村不远处便是沿江大片盐场,盐是历代朝廷的重要收入来源,事关国计民生。当时汤村盐场所产的盐主要依靠流经临平的上塘河运输,因此上塘河当时也叫运盐河。北宋熙宁年间,受钱塘江海潮影响,泥沙不断沉积,从盐场通往上塘河的河流经常淤塞,从而严重影响盐的外运。为此,官府征集徭役,疏通运盐河。
这一天,苏东坡奉命来到汤村,督役从汤村到临平上塘河这一段河道的开挖疏竣。看到百姓在冬雨中辛苦劳作,他感慨万分,提笔写下《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诗一首。诗云:“居官不任事,萧散羡长卿。胡不归去来,滞留愧渊明。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下马荒堤上,四顾但湖泓。线路不容足,又与牛羊争。归田虽贱辱,岂失泥中行。寄语故山友,慎毋厌藜羹。”
苏东坡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生性耿直,敢于揭露社会弊端,反映百姓疾苦。他的亲政恤农思想,在《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这首诗里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是他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而写下的叙事诗,真实记载了北宋熙宁年间乔司、临平等地开挖疏竣运盐河的史实,描绘了疏竣运盐河时农夫劳作的悲惨场景,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因此,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作为苏轼的重要遗物,“雪堂”砚曾经到过四川博物馆、浙江博物院、浙江美术馆参与外展。2024年一月中旬,“雪堂”砚将前往海南省博物馆,开启为期3个月的“出差”之旅。感兴趣的市民,赶紧前往临平博物馆一睹“雪堂”砚的真容噢!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