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一所新学院在杭州揭牌成立——浙江工匠学院,与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正像它的名字一样,这所学院专门负责培养“浙派工匠”。这是我省首个省级层面成立的工匠学院,也是浙江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的又一重要举措。工匠学院是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技术创新的基地,更是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展示、交流转化的平台和载体。建设工匠学院不仅有利于加强技能人才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更能够带动地区和行业经济发展。
为什么建工匠学院1195万,这是截至2022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数。其中,高技能人才395.2万人,占33.1%。从数据来看,浙江已经部分实现了技能人才“小目标”——《新时代浙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十四五”工作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50万人左右,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超过400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但从实际来看,这一数量还远远不够。浙江制造正加速向浙江智造转型,以轻工为主的产业也逐渐转向高精尖产业。今天的浙江,目光瞄准全球,提出要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国各地均在开展建设工匠学院。从去年开始,省总工会为成立浙江工匠学院多次赴省内外开展调研,探索规范化、体系化、科学化的办学路径。山西省采用省、市多层次推进工匠学院建设模式,由工会牵头,搭建企业、学校、人社三方合作平台。而今年5月衢州成立的市级工匠学院,则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升级而来,探索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共同体。产教融合、协同发展,这是各地工匠学院建设的共识。而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有着和其他省市不同的实际情况。“浙江有不少有能力承接国家标准制定的龙头企业,但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培训能力和师资力量。”省总工会干部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浙江工匠学院需要破解两个难题:怎样建立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匠才培育体系?怎样协同发展,让更多产业工人可感可享?最终,浙江工匠学院并未照搬任何一种现行做法,而是结合浙江实际探索一套全新的模式。
建设怎样的工匠学院浙江工匠学院建设目标非常明确:具有浙江辨识度,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何为浙江辨识度?根据浙江产业需求“量身定制”。今年初,浙江提出建设“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并明确到2027年,浙江制造在全球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的位势明显提升,“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2万亿元。这是浙江制造的升级版,更是浙江参与全球竞争的最大底气。作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浙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也必须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需求。因此,浙江工匠学院采用“总部+分院+实训基地”的组织架构模式:总部省总工会干部学校负责顶层设计、系统谋划,负责制定方案、示范办学,确保培训标准化、可复制;分院则根据产业划分,目前已成立高端装备、新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海港、现代商贸、康养等10所分院;为提高产业工人实操水平,学院还与省内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头部企业合作,打造了一批多功能实验实训基地。10所分院跳出部门、地方、企业的局限,选择一批契合度高、拥有较好产教融合基础的学校和企业。省总工会干部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省总工会与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共同整合资源,首批10家分院中既有高校、高职院校,也有省一流技师院校及相关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协同育人打造培育生态圈,实现高质量就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推进工匠学院体系建设大有文章可做,我们鼓励各设区市结合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成立市级工匠学院。”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各地工会发挥“桥梁纽带”优势,依托具有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技能培训资源优势的机构或企业开展工匠学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