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在杭州余杭未来科技城国际会议中心,2023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以下简称省社科普及周)将拉开大幕。浙江人对这个社科普及周已经相当熟悉,自2002年12月举办首届之后,它已走过整整20年,并迈入第二十一个年头,成功举办到第22届,成为浙江省理论宣传和人文社科普及的重要品牌。启动仪式上将宣布“浙里社科普及”平台上架浙里办、浙政钉,科普志愿者注册系统上线,向公众开放注册。20年时间,就大众而言,从社科普及工作的围观者成为践行者,恰恰映射了这项工作已深入大众。而从2023年开始,省社科普及周固定在每年五月的第三周——在202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中,明确规定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每年春夏之交,生活在“浙里”的每个人,都将被各种社科普及活动包围,各取所需。它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节日。当然,这个节日背后是细水流长的科普工作,它以不同的点与面参与构建着大众美好生活的日常。20年坚持,有巨变有不变很多人至今记得2002年12月14日首届省社科普及周在杭州启幕时的情景。杭州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为数不多举办社会科学普及周的城市之一。活动公告发出后的第一个上午,就有千余人排着长队领取了讲座票;20场科普讲座,自发赶来的听众平均每场达200余人;许多讲座赢得满堂喝彩,讲座结束后,主讲人被一个又一个问题包围。到了2003年,在精品讲座之外,科普周开启了广场咨询模式。2003年9月20日那天的杭州武林广场,人们围着500多位社科专家咨询权益保障,请教择业技巧,询问家庭婚姻,学习少儿心理知识,现场9.8万份宣传资料被索要一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在武林广场、吴山广场、西湖文化广场上轮转的社科普及咨询市集,成为杭州人记忆中的亮丽一景。今日浙江各地,市集活动遍布,但如果要往前回溯,省社科普及周可谓开拓者。也正是从2003年开始,省社科普及周开始全省联动。2004年,其活动范围首次扩大到县级,省市县三级“合唱”科普大戏。省社科普及周的主会场,也从杭州,辗转宁波、金华、湖州、温州、台州等地。每年社科普及周开启之前,活动预告中总有一连串的庞大数字,涉及活动设置、参与专家等诸多方面。所以,关于科普周的报道中总少不了这样一段描述——此次社科普及周是迄今全国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内容最为丰富的一次社科普及活动。今年的省社科普及周也一样,它的主会场设在杭州,其他10个市设立分会场,全省11个市共襄盛举。借由新的媒介形式,持续多年的省市县三级错时联动已于近年呈现为同步启动、现场直播。尤其是2022年“浙哲”横空出世之后,当这位虚拟社科小博士在台州温岭市长屿硐天,带着线下与线上的参与者,走入“山区26县”,体验社科赋能,品读诗路文化、宋韵文化,走进“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去分享阅读生活,并一睹未来社区、美丽乡村的美好时,社科普及所实现的新突破已经摆在所有人面前。省社科普及周的主题,每年都不一样:“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浙江现代化”“建设‘法治浙江’,构筑和谐社会”“与时俱进创业创新,以人为本繁荣文化”“普及社会科学,建设美丽浙江”“共享小康社会,建设‘重要窗口’”……2023年则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围绕这些主题,有一种“不变”——那就是紧随时代脉动,以社科普及服务大众。社科普及,在人群中生长每年的省社科普及周,都少不了密集的重磅讲座。其实,这仅仅是浙江社科普及工作的一个切面,更多的优质讲座,贯穿了这20年的大众生活。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钱江晚报联合主办的“浙江人文大讲堂”为例——2005年4月7日,69岁的艺术大家韩美林作为首位嘉宾,以《积聚民族文化整合力——我的艺术与人生》为题开启第一讲。之后十余年,浙江人文大讲堂每周都与市民在浙江图书馆“约会”一两次,近400场精彩讲座将王蒙,吴冠中、余华,麦家、苏童、丘成桐、钱文忠等嘉宾汇聚至于这个讲坛之上,随后,那些演讲还集结为一套可供随时阅读的书。如今,“浙江人文大讲堂”有了转型版本,它是每周日21:30,在浙江卫视公共新闻频道播出的“文化浙江大讲堂”。目前,它正在播出最新系列“寻迹宋韵”,请专家带领大众走入宋韵的方方面面。“文化浙江大讲堂”已经播出了两百余期,作为线上讲座,它突破时空局限,有了更广大的观看人群。之前推出的“浙江诗路文化”系列,将四条诗路的文化内涵与自然之美,进行了一场和盘托出,与此同步进行的是“诗画浙江”系列丛书的出版,这些社科普及读物进一步呈现出诗路的绝美风景、生动故事、悠远诗意、深邃思想和丰富知识。由此可见,一场讲座不仅仅是一场讲座,其背后有社科普及内容与效应的再生产。说到社科普及读物,由西湖国学馆编著的《唱享<诗经>》系列不能错过,它被列入浙江省重大社科普及课题。在今年的省社科普及周活动中,有一项浙江省社科普及重大课题成果首个试点校园授牌仪式,其中的主体就是《唱享<诗经>》。这套书是从西湖国学馆三年的实践中生长出来的,编写者鉴于自身和身边人的需求,在西子湖畔的文庙府学中开辟了一方“诗乐花园”,聚合学术、教育、音乐等各领域的师资和人才,精雕细琢出这一套“诗乐启蒙”的内容。另一部热门的书则是汪帆所著的《寻纸》,它是省社科联社科普及项目“悦读丛书”系列科普读物之一。汪帆说,她内心一直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有一天,提到中国传统手工纸,人们知道的不仅仅只是宣纸一种,还可以如数家珍,说出一大串纸名来。”显然,一部《寻纸》让这个心愿慢慢成真。十年寻纸,汪帆始终记得父亲说过的一句话:“行万里路,如果没有记录和思考,那不如在家里读万卷书。”如今,她不但将纸的秘密告知众人,读书的方法也毫无保留。深入基层,联盟开启合奏在2023年省社科普及周的活动计划表中,阅读活动随处可见,有新书捐赠,有好书分享,也有亲子共读。全民阅读推广,也是省社科普及周这些年的重头工作。2009年省社科普及周就曾提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创建学习型社会、共筑精神家园”的主题。万物皆可读,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回溯省社科普及周走过的这20年,除了读书,大众可以以各种形式“读”到社科与生活结合的方方面面。从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已连续10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倡导”到“深入推进”,表述方式的变化,意味着阅读推广的重要。在浙江,散布于高校、企业、文化空间的读书会数量众多,2020年秋,在浙江省社科联的倡导下,“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启动,其初衷在于借力线上线下媒体资源,从各个层面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浙江。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个“最美阅读故事”被揭晓,其中位列第一的讲述人金旸主理的鑫藏修公益书屋正是“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的成员,这件乡间公益书屋,联结城乡,尤其是城乡的孩子们,以润物无声的阅读行为进行社科普及。如今,“浙里·悦读”已有24家成员单位,它们对全民阅读推广的成效在哪里?此前,一家读书会的一次活动,局限于极小的传播范围,借助联盟以及媒体平台,它的传播面会面向全省,进而发酵至全网;而面对同一个阅读主题,24家读书会,可以推荐出24种可供阅读的图书。也就是说,一家读书会在所在地展现着其独具特色的方面,“联”使之形成合力,并催生质变。同样的模式,还有红色科普基地联盟。两年前,也就是在2021省社科普及周启动仪式上,“1+11+X”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红色科普基地联盟成立,320家红色科普基地,挖掘和盘活红色资源、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推出科普工作品牌、增强科普创新意识等方式,多措并举宣讲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资源,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青少年中厚植红色记忆、红色根脉。哲学社会科学本质上是研究“人”的学问,它要站在“人”的立场,揭示人类社会及其各领域发展的特殊规律。当理论成果出炉,其普及过程,更是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个体,关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民风民俗、家教家风、身心健康等问题,宣传普及科学理念、处事方法和健康知识,倡树文明新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对社科工作者提出了“真”、“情”、“实”、“意”四个字的希望和要求。广大社科工作者,要紧紧抓住当前重大机遇,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为文化强省、社科强省建设奉献智慧和才情。走过20年的社科普及周,涉及的活动千千万万,无一不是对“真”、“情”、“实”、“意”的践行。而当大众也纷纷加入社科普及志愿者的行列,成为“合唱团”的一员,让前行之音更为丰富,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