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贤很忙。2023年高考的这几天,杜正贤都在出差路上。接到我电话的时候,他正在上海参加一个海洋考古的论坛。论坛的空当他回电话:“就现在采访吧!明天去安徽,就完全没空了。”杜正贤是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主任。作为浙江省首个考古学本科专业,由城院和浙江省文物局联合共建,2021年创建,2022年招首届新生。1986年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杜正贤在考古岗位一干30多年,主持的发掘项目五度获考古学界最高荣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南宋临安城及官窑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杜正贤担任过考古队领队、考古所所长,也做过杭州博物馆馆长。转换身份,走上讲台,两年来,忙是杜正贤的常态,但他忙得很开心。
42年前的考古系2022年8月底,浙大城院举办新生开学典礼,迎接考古系首届30位新生入校的时候,杜正贤想到了42年前。1981年,20岁的杜正贤考上了北京大学。从浙江东阳的横店镇出发,先到杭州,再登上去北京的火车。当时全国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杜正贤第一志愿填报的是经济学专业,后来被分配到考古专业。那时候的考古专业,可不像当下这么热门,差太远了。家里没电视,也很难看到报纸,杜正贤对考古没有了解的途径,全是想象。调剂就调剂吧,有书读就好了。农家子弟那时候想的是考上大学、跳跃龙门、走出大山。当时考古系虽然冷门,但北大考古的老师们都不得了。73岁的苏秉琦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开创者之一,投身考古半个世纪,在仰韶文化等考古发掘中厥功甚伟。杜正贤入学的时候,苏老已主持北大考古系29年,培养了新中国众多考古人才。系里其他老师如宿白、严文明、吕遵谔、俞伟超、邹衡等,无不是考古名家,考古成绩显赫。杜正贤大二那年,教旧石器考古的吕遵谔在山东发掘了沂源猿人化石。“这些老师对我们影响非常大。”杜正贤说,“我们那时候读书,对知识十分渴求。当时全国有考古系的学校非常少,刚好(北大)有这批名师,实在是幸运。”直到今天,宿白先生讲话的样子,杜正贤还历历在目。那几年的学习,是杜正贤人生的转折点,毕业后他就一头扎进考古事业。工作中遇到不解的问题,杜正贤也想到老师。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杜正贤在杭州一个战国墓中挖出个水晶杯,造型像现代透明玻璃杯,但确实是战国墓葬中的。30多岁的杜正贤拿不准,带着杯子去了北京,到中国社科院见苏秉琦先生(当时已调到社科院工作),又去母校北大见宿白先生,请老师们指点。到城院考古系两年了,杜正贤适应了身份的转变,投身教育事业,培养考古人才,就像当年的老师们一样,他干劲十足。与此同时,今年5月,浙江大学考古本科专业也成立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曾任浙江省考古所所长,主持过“良渚古城遗址”等重大考古遗址发掘,主持的项目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杜正贤走入北大的1981年,刘斌考入了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刘斌高中在西安读的,条件比杜正贤好,高中时就多次去过碑林、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兵马俑。吉林大学历史系的教师也是人才济济,张忠培先生是系主任,林沄先生担任班主任。除了本校教师,系里还邀请中国社科院张森水来上旧石器考古课程。刘斌到后来才慢慢知道这些老师们的学术地位。对浙江大学来说,考古系本科建立后,标志着浙大构建起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考古人才培养全链条,浙江大学在考古学全面发力。刘斌也将和42年前自己的老师一样,从本科起培养学生。
考古原来是这样的方涛是浙大城院考古系2022级的班长。受《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考古大会的影响,加上对历史感兴趣,高考后方涛选择了考古专业。金羿帆是方涛的同学,志愿填报后,她网购了三星堆考古盲盒。一团绿色的泥土,用挖掘工具层层剔除,扫去浮土,里面是一个三星堆文物复制品。她对考古充满了想象和期待,收到了录取通知后,金羿帆开心地发了一个朋友圈:“这里有一个刨地专家。”
金羿帆朋友圈截图这个班级原本只招了30人,一年后增加到35人,有5人从其他系转过来。阮俊栋是从建筑系转来的,他是2021级建筑系学生,2022年考古系首届招生时,阮俊栋申请了转专业,去考古系重新读大一。大一的学习结束,他们已经能熟练地阅读考古报告,对考古学的认识也有了一些变化。金羿帆发现,考古工具不仅仅是铲子刷子,还有机载航摄雷达、多光谱仪;以前觉得考古就是在田野里挖呀挖,现在明白了在去野外之前还有很多书本知识要学习。阮俊栋发现考古学并不简单是历史学,跟人类学、生物学、化学等都有交叉,需要学的东西很多,用C-14鉴定年代就是跟化学交叉。就连对历史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这学期的专业课,除了新石器考古,还有中国古代史、世界史通论、文物学概论、社会学和人类学导论等。阮俊栋喜欢中国古代史这门课,仝相卿、包伟民、彭滢燕三位老师讲课。阮俊栋从小读过不少历史书,但包伟民、仝相卿的讲课让他看见了历史的复杂。比如皇位继承,背后思想史、制度史的复杂关系,各项制度形成、完善、消亡的原因,颠覆了他此前很多认知。真正踏进考古学的门槛,才发现这个世界的广大。浙江大学考古学本科专业,招生还没开始,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已设计好了。除了商周考古等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还有很多专业选修课,包括中国古文字学、中国艺术史、中国科技史、中国古代玉器、专业英语、体质人类学、植物考古……学习考古,要学的东西太多。城院考古系2022级学生大一即将结束,看着这些2004年前后出生的孩子一年来不断进步,杜正贤很感慨。两年的时间,这个考古系从无到有、从初创到成长,从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省文物局到国家文物局,许多人倾注了心血。浙大城院考古系是由浙大城院和浙江省文物局共建。给同学们上第一堂课的,是浙江省文物局的杨建武局长。金羿帆印象深刻,他讲了今天全社会对考古学的重视,从考古学的历史讲到浙江考古史和考古脉络,讲到各遗址的典型特征和重要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方向明、郑嘉励等专家也多次来上课,深受同学们欢迎。
杜老师的朋友圈一年过去,让方涛他们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师们。全班有30名学生,配备了17位教师,有杜正贤这种曾长期在考古文博一线的,也有从海内外名校毕业的青年教师,还有6位国家文物局认证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除了本校的老师们,最有特色的是一些兼职老师,大多是杜老师请来的名师。大一上学期的旧石器考古课,来上课的是考古学家高星。他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旧石器考古领军人物。几天的课程,他从旧石器考古的特点、方法,讲到周口店遗址用火的研究,再讲到自己近年在做的青藏高原考古研究,打开了考古前沿的世界。下学期的新石器考古,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弛教授来上课,张弛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新石器考古的顶级专家。9个课时结束后,同学们围上去要签名。大二上学期将上夏商周考古课,杜正贤已经联系好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何努,商周考古专家。高星、张弛、何努有个共同身份,北京大学考古系1981级学生,杜正贤的大学同学。这些考古学家来杭州兼课,时间都不太长,一到两周。他们来之后,学生的课程表会做一些调整,跟其他课换课,尽可能集中多排几节专家的课。与大一萌新一起坐在下面听课的,还有本校上这门课的老师。高星讲课时,任课教师、副教授徐廷也成了学生。徐廷毕业于中科院,本来也是高星的学生。这些课,本校教师上一部分,邀请来的专家上一部分,对本校老师也是学习的机会。以前,大家都是在书上看到这些专家的名字,能够听他们上课,方涛他们的积极性也非常高。高星等考古学家是兼职,杜正贤也挖来了一位全职。2022年12月,北京大学教授秦大树正式退休,杜正贤已经早早预定,全职引进到浙大城院。作为宋元考古、陶瓷考古专家,秦大树退休前,已经有多家高校、机构预约,等着来聘请,最终秦大树选择了城院——秦大树也是杜正贤的同班同学。此外,何努将于今年9月退休,杜正贤已打好招呼,何努答应了退休了就来。杜正贤知道,能把这些顶级考古学家请来杭州,一方面是因为老同学的面子;另一方面,学校和浙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是吸引专家的原因。
一天都不耽误城院考古系刚起步,很多名校也在办,有的名校甚至考古底蕴深厚,城院怎么请得动这些人?其实他们一开始也不放心,社会上很多人都抱着疑虑:城院能办好考古系吗?两年后,大家的看法都改变了。杜正贤数了数这两年的时间线:2021年5月,他到新岗位报道;8月,学校就向教育部申报了创办考古系的报告,8月底接到口头通知:同意创建;2022年春节后,正式通知下达,距离高考半年不到,教学设施全部准备到位;6月底高考分数出来,马上投入招生宣传、录取工作;9月,迎接30名考古系本科生入学……考古界同行听说后表示惊讶:“你刚过去就招生了?太快了!”杜正贤也觉得一步步很顺,因为从学校、省文物局到国家文物局、教育部都非常支持,各项工作高效衔接。这中间但凡有一个环节出错,招生可能就要延一年。
今年5月底,国家文物局公示了一批考古发掘资质单位,一共八家单位,浙江有三家:绍兴市文物考古所、浙江大学、浙大城市学院。非常激动、非常高兴!建系两年、招生一年就拿到这个资质,对浙大城院考古系每一个师生,对浙大城院,都是一个大大的好消息。为什么这个资质很重要?考古学最重要的就是田野实践。杜正贤、秦大树回忆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教学,从创办伊始就注重学生的田野考古实习。当年他们实习,是在山东烟台大黑山岛上发掘一个新时期时代的聚落遗址。真正走到田野,他们才把书本上的知识利用起来。因此,浙大城院的教学体系,也特别注重系统、正规的田野考古实习。没有这个资质,学校就不能带学生实习,就只能跟有资质的单位合作。这几年全社会对文化遗产工作都越来越重视,正是考古事业的黄金期。杜正贤想和自己的老师们一样,把一生所学都教给这些孩子,把考古的魅力和求知的快乐教给这些孩子,陪他们走过4年,甚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