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钱币作为民族交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名片”
“蓝老师,你快来看看我这样对不对啊?”
“蓝老师,我上的墨是不是太多了?”
小朋友口中的“蓝老师”名叫蓝小燕,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个人代表、杭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钱币拓印项目传承人、上城区民促会副会长、凯旋街道民族团结联谊小组组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孙中山钱币文化。
蓝,是畲族的一大姓氏,蓝小燕正是一名畲族人。作为少数民族界代表人士,蓝小燕有着深厚的“石榴籽”情怀,即使她的本职工作并非教师,但她却因传播民族文化体验课,成了很多人的“蓝老师”。
让非遗走进各族年轻人的生活
非遗要真正走进各族年轻人的生活,才能持续蓄势,具有持久生命力——这是蓝小燕总把钱币文化系列活动带到青少年群体中间的原因。
她尝试过很多种传播方式,比如带传统文化进校园、开设“逸仙博爱讲堂”、接待学生参观学习……辐射了浙大城市学院、杭州博物院、街道、社区、辖区小学等单位,参与活动的各民族青少年累计达5000余名。
拓印,其实是一门文物保护学。这项技术起源悠久,很多珍贵的碑、版、镇纸、臂搁、瓦当等器物,正是因为拓印技术,才得以保留在时间的长河中,见证历史的发展。
因此,每次面对小朋友,蓝小燕都会先给大家上一堂历史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最早的货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它们长什么样呢?”
去年夏天,蓝小燕为夏衍小学的同学分享了一场“古钱宋韵·拓印拾遗”主题活动。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是铸币和发展的高峰,宋代钱币有很多值得讲的故事。
在场学生听完钱币的趣事,还自己动手体验了钱币拓印。蓝小燕为所有人准备了宣纸、水、鬃刷、拓包、钱币、墨、垫板等拓印工具,看着大家在寓教于乐中,对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背后的多元民族融合历程产生了更深刻的记忆。
新时代下,蓝小燕一直坚持把发扬钱币拓印这一非遗技艺,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纽带。
她有一幅由40枚古钱币墨拓而成的作品《平安》。这幅作品,从研究、设计、制作到成品,前后用时一个多月,是蓝小燕全程手工完成的。
有时候,拓印并不全是原模原样地复制,还会体现拓印者的排版、设计等再创造能力,凝聚了古人与现人的智慧。因此,经蓝小燕之手呈现的古钱币墨拓,也成了一件新的艺术品,被收入了浙江省档案馆并公开展出。
另一幅在疫情期间用71枚唐代、宋代的钱币以叠拓方式创作的“字形拓”作品——《众志成城》,目前被收藏在杭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体验馆。这幅作品的寓意,是象征着各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